1、国学先修班电影课教学设计入门第一课: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备注:初级:教学入门课程怎样学会选电影?学会赏析电影的价值;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初期课堂设计:1、先组织学生分组对10 部电影进行筛选。z 组长选出自己小组要观品的,课前呈现在黑板上电影的优点。推销电影:每个小组自主选取一部电影进行展播和推广;教学方式由小组自主设计电影课程:1放映前进行影片推销,主要是剧情介绍;2在播放过后对最感动自己的场景或人1、课前进行电影分类:情感的亲情的、爱情的、友情的、师生情谊、人与动物的友情、爱国的;逻辑推理的、科幻、明星:偶像派的、实力派的;哲理的心理学、逻辑推理、历史;地域:大陆的、港台、亚洲、欧美(
2、好莱坞);动作、想象、悬疑等。2、第一阶段怎样推销电影:(1)小组协作(分工)电影教学规划;(2)规划内容:搜索1、欣赏电影可不是只放电影!2、储备100 部经典电影供挑选(每期选择10 部电影,提供简介供每个小组挑选);3、在学生挑选出电影之后,在小组准备的过程中老师要Comment y1: 一个组员进行剧情介绍;一个组员负责安装播放设备;一个组员进行精彩回放及点评;物进行赏析(十分钟);3其他小组进行赏析评分(5 分);4教师总结评分;5每位同学完成“电影品评表;2、经历三周三组都经历推广之后,进行分数汇总及细节点评;3、最佳“影评团队”总结课:1最后总结自己小组的推广收获或进行精彩演绎;
3、2评选最佳“影评团”;3进行新一轮的佳片选择(由最佳影评团排名选择新的 10影片的剧情介绍、故事背景、影评、导演主演、精彩剖析、经典演绎。(放映一节课讲解演绎一节课)3、第二阶段经历三组电影教学,每个小组进行经典演绎(英文);总结怎么样选好电影(标准)?评选出最佳“影评人”!4、课程设计:第四周开始准备 10部素材共组长选择;第五七周,每小组准备推销;第八周各组最后总结、推选最佳评审团!5、新一轮的影片推荐,三组以后进行再次评选;辅导进行“电影教学”小组培训(怎么样介绍电影、精彩点评、主题曲演唱、教学感受、电影模版制作);4、经过两轮(两个月)的教学和点评:每个团队都要走上讲台向各个年级推广电
4、影教学!(影评的过程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部影片);3、准备下一轮的电影教学。第一次课程设计:国学班电影展播11、列举十部经典电影供每小组讲演(包括剧情介绍、分类);2、播放奥斯卡、金马奖颁奖典礼现场及评选规则;3、小组内部讨论:怎么“推销小组电影;4、推出电影展播课程“参考程序”剧情介绍、展播、精彩回顾、总结陈述;5、点评团:各小组及老师点评点分(分数写在纸条保密,三周后统一展出)。1、十部类型各异的电影提前征求“品牌部”意见(一百部的备选储备);2、下载十部电影的剧情介绍及剧照;3、减裁颁奖典礼现场、评选奖项及规则(导演奖、编剧、情节、音效、拍摄、动画、配乐等);4、制作电影展播评选
5、程序模版;5、辅导第一小组(金钱豹),自主按照“展播程序”模板进行课程准备;6、课后展播小组内部总结。1、在小组培训中,让每个小组知晓怎样“搜索”、怎样选材、怎样播放等基础技巧;2、备份:颁奖选项的基本“常识”;3、制作“观影”品评表;筛选的过程,继续用“影评人”中级电影教学:好“编剧”-性情教育;情感分析;情节演绎。针对某些精彩的情节,进行场景还原,现场演绎感受当事人情景。1、电影课与“语文/作文”的契合:眼光挑选好片;进行剧本改编,准备道具、场景布置高级电影教学:根据历史或是经典书籍进行“场景演绎和拍摄”。奥斯卡奖,目前共设有 24 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
6、最佳动画片、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长短纪录片、姓名: 作品名称:剧情简介:观影感受:(对人物故事性情等启示)对教学小组的欣赏及改进建议:剧情推荐员教学点评员学生评分(40 分): 老师评分(60 分):最佳电影配乐、最佳电影歌曲、最佳非动画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录音、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服装、 最佳化妆、最佳声音效果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A 级国际电影节:世界 A 级国际电影节共有 11 个,它们的举办国 ,名称,创办时间,开幕时间,最高奖项分别是(排名有先后之分 )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39 年,每年 5 月 10 日至 21 日,最高奖为
7、金棕榈奖;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51 年,每年 2 月 7 日至 18 日,最高奖为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31 年,每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9 日,最高奖为金狮奖;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创办 1953 年,每年 9 月 21 日至 30 日,最高奖金贝壳奖;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85 年,每年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5 日,最高奖为东京大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59 年,每年 7 月 16 日至 29 日,最高奖为圣.乔治奖;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 1946 年,每年 7 月 5 日至 15
8、日,最高奖为水晶球奖;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76 年,每年 11 月 7 日至 18 日,最高奖为金字塔奖;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93 年,每年 6 月上旬,最高奖为金爵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1977 年,每年 8 月 25 日至 9 月 4 日,最高奖美洲大Comment y2: 与奥斯卡媲美的Comment y3: 中国国际 A级电影上海国际电影节Comment y4: 创办原因 1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创办 1989年,每年 11月 6日至 25日,最高奖金树商陆奖。九大世界 A级国际电影节:除了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阿根廷的
9、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以外的其它 9个世界 A级国际电影节合称为世界 9大 A级国际电影节。 五大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世界 A级国际电影节中排名前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众多的电影节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金棕榈奖,金熊奖还是金狮奖,其权威性,艺术性,科学性,都足以媲美奥斯卡金像奖。 中国四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
10、合称中国四大电影节。 中国电影四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童牛奖 注:1.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种电影节数目繁多,不胜枚举,但是从电影节的规模,参展电影的层次,参加电影节的演员阵容,只有以法国戛纳电影节为首的这 11大电影节能够达到国际 A级标准。2.电影大奖和电影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注:1.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种电影节数目繁多,不胜枚举,但是从电影节的规模,参展电影的层次,参加电影节的演员阵容,只有以法国戛纳电影节为首的这 11大电影节能够达到国际 A级标准。2.电影大奖和电影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希望大家不要概
11、念混淆,一般电影节都会设立相关的奖项,如:金棕榈奖、金熊奖、金狮奖等。但除了评奖之外,电影节还会举办以交流为目的的其他相关活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而单纯的电影大奖(更确切地说是区域性电影大奖)主要以评选为目的,多限于一定国家或地区的电影,以鼓励本国电影发展,主要通过影展的形式举行,如奥斯卡金像奖、欧洲电影奖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区域电影大奖发展成后来的国际电影节的情况)。当然不管是电影节和电影大奖,它们的重头戏都是最后的颁奖晚会。 “学院奖”创办宗旨上世纪 20年代,好莱坞开始进入黄金时期。电影界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在业内竞争激烈的态势下,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机构,对每年生产的影片做出“鼓
12、舞人心的公平裁决”。另一方面,从各大制片公司老板的立场来考虑,Comment y5: 创办原因 2鉴于公司员工纷纷成立同业公会形成制肘,有必要未雨绸缪,主动将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等主创人员召集起来成立相应组织,便于制片商直接掌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27 年 1月 11日,米高梅公司巨头路易斯B梅耶邀集 36位业内同行,发起创立“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同年 5月 4日,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批准这个非赢利性行会组织,首批吸纳 231名会员加入,由大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出任首任院长。随后,学院开始酝酿设立
13、“学院奖”,用以表彰优秀影片和优秀从业人员。万事开头难,酝酿期长达两年,直到 1929年 2月 16日,首届学院奖获奖名单才对外公布,于 5月 16日正式颁奖。到了 1931年,学院奖的名称阴差阳错地变成人格化的“奥斯卡奖”,听上去琅琅上口充满亲和力。关于设立学院奖的宗旨,创始者有多种表述。一种是低姿态的,“让大众认识到电影以及电影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电影行业以及电影人是同样严肃而高尚的”。另一种是高姿态的,“通过对杰出电影成果的褒赏,来鼓励本行业作为艺术和科学所取得的进步和提高”。而第三种说法更加切合实际,出自学院第二任院长威廉戴米尔之口:“一个电影工作者能获得的最大肯定,是来自同行们的赞扬,
14、这对于我们而言比让公众的认可要重要得多。”奥斯卡评奖规则奥斯卡评奖一开始未能免俗,投票权掌握在学院 5名元老组成的评审团手中,只要设法搞定他们就意味着胜券在握。还真有人这么做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Comment y6: 奥斯卡电影节的评选由来Comment y7: 奥斯卡评选的优点玛丽璧郁馥,那年她施展公关手段盛情款待五名评委,果然如愿以偿成为第 2届奥斯卡影后。但这个奖项揭晓后难以服众,招来一片非议。好在学院审时度势,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取消 5人评审团,从第 3届开始将评选方式改为所有会员享有提名与投票权。这样一来,便体现了一种建立在公信基础上的“业内民意”(目前参与投票的会员已达六千之众)
15、,比起世界上任何一种电影评奖(包括 A级国际电影节)仅靠人数有限的评委会做出决断(一般 7-9名),这种评奖机制显然更加民主化,更具说服务与权威性。电影是一门集体创作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最初划分为 5个分支,即演员、导演、编剧、技术人员和制片人(金像奖设计的拷贝盒用 5个孔作为象征),后来不断扩大细分成 14个分支。学院人数逐年增长,上世纪 30年代末有 600余名,60年代末达 3000余名,2007 年增至 5829名。会员人数众多,客观上保证了评奖不易被少数人操控。有位评委自豪地说:“在电影界,没有什么力量,不管有多么强大,能够在无记名投票之外对奥斯卡施加任何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多媒
16、体时代,各家电影公司为确保自己的出品在奥斯卡提名截止前让尽可能多的评委观看,已经改送录像带或影碟,方便数千名会员自行观摩。这一做法无形中减少了会员之间观影后互相交谈的机会,更能保证各自投票不为他人所左右。八十年来,奥斯卡奖几经调整,目前共设有 24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动画片、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长短纪录片、最佳电影配乐、最佳电影歌曲、最佳非动画短Comment y8: 申请条件Comment y9: 缺憾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录音、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服装、最佳化妆、最佳声音效果。颇有意思的是,有些曾经设立的奖项
17、一旦发现不妥,翌年就会取消,如默片阶段的“最佳字幕奖”,以及“最佳副导演”等奖。值得强调的是,奥斯卡评奖规则(外语片除外)与世界上各种电影节有一个根本性区别:毋需影片出品方申报,凡是在美国公映的影片,只要在洛杉机地区商业影院持续上映一周,便成为奥斯卡奖候选影片。这样一来,等于实施了把以过市场检验的大众选择与专业人士的评判统合在一起的规则,起码对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给予一定限制。奥斯奖评选规定:每一名会员有权投两张票,一张票是选最佳影片,另一张票是选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奖项(如导演选最佳导演奖)。美国资深影评人埃曼努尔利维是奥斯卡研究专家,他指出票选过程中会产生一个举足轻重的倾向:“由于演员工会
18、同其他工会相比规模最为庞大,因而最佳影片奖得主也就不可避免集中在那些以演员表演出众为特点的影片。”据统计,美国导演工会的人数仅占会员总数 6%,而演员工会的比重占到 25%以上。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奥斯卡评奖的主导权体现在 1500名演员评委的抉择,他们的集体无意识时常能左右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产生。历届奥斯卡提名常有遗珠之撼,尤其表现在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不匹配。究其缘由,正是奥斯卡提名程序造成的,前者要经学院全体成员提名,其中演员工会成员占了大头;后者由导演工会成员提名,两者因票数相差悬殊,自然产生了很多变数。学院在提倡竞争的前提下,为鼓励电影人不懈上进,对奥斯卡奖项的设置可谓Comment
19、 y10: 生命活力,面面俱到,构成了“补偿机制”。德裔著名导演欧内斯特刘别谦曾 6次获奥斯卡提名 6次落选,1947 年成为第一个安慰性质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体现了奥斯卡评奖体系对评奖结果不尽完善的某种修正。章程还规定这个奖项不受年份限制,但不为已故者追授。1971 年,卓别林被放逐 20年之后重返好莱坞,在第 44届奥斯卡颁奖时也获得了迟到的安慰奖,学院致辞是“对您为电影事业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谨表示衷心感谢,本学院决定授予您荣誉奖”。在下一年度,卓别林凭城市之光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虽然该片早在 1932年问世,却始终没在洛杉机上映,这次回来“补映”一周之后,才得到入围奥斯卡的机会,足
20、见学院对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把握。学院还从 1937年起设立“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用以褒奖“长期以来维持作品高水准的独立制片人”。在美国影坛,独立电影真正成气候始于上世纪 80年代,代表作有野战排(1985)、 性 谎言录像带(1989)等。舆论认为:“独立电影得到奥斯卡提名和奖项,表明人们因好莱坞生产大而无当的大片产生了反感。”剧本是一剧之本,奥斯卡颁出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有不少授予独立电影的编剧。探究奥斯卡奖 80年来持久的生命活力,一个重要因素是学院从不固步自封,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对评选规则进入合理调整。最近一项改革大动作是从 2010年起,最佳影片的提名由 5部增加到 10部。旨在为这个奖项提供更多的选择。学院第 32任院长西德 盖尼斯表示:“跑道从 5根扩充到 10根,可以让更多优秀影片加入到角逐的行列中来。”事实上,在 1934年、1935 年和 1943年,就曾出现过 10部以上影片入围的先例。盖尼斯还宣布了另一项配套措施,鉴于最佳影片的提名数量翻番导致投票分散,对最佳影片的评选细则也有新的规定,每个评委不仅要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还须给这 10 部提名影片排列座次,为的是从最大程度上保障获奖影片能体现多数评委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