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广西省陆川县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 “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 ,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
2、: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
3、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 “赝古” “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
4、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选自序言 ,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B. 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C. 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 ”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D.
5、 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B. 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C. 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D. 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B. 在作者看来,
6、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C. 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D. 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有误,第一段说“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
7、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可见南宋时就出现了,并非是“宋代以后” ,同时并非全是“世态炎凉” ,还有“市价涨落的滋味” ;“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有误,文章第三段的开头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B 项, “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 ,文中说的是“近体诗” ,选项扩大了范围;“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错误,第一段最后作者的评价是“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 项, “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有误,文章第一
8、段说的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不仅仅是“公安派” ,选项以偏概全;“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有误,无中生有。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对文章论证方式、论证结构的把握。C 项, “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错误,选项弄错了方向,本文的论说对象是“宋诗” ,写明诗的目的是为了宋诗服务的,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其目的应是突出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
9、功的尝试。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公安派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只是捧宋诗超过盛唐,捧得苏轼超过杜甫,并没有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失语的秋天符浩勇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
10、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
11、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 ”有人顾虑说。“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哟,每公斤十元。 ”屋里人吵嚷起来。“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不卖给你卖给
12、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 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 “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村长,
13、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 ”村长打着哈哈说。“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
14、是同样的回答。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他心头
15、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A. 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B.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C. “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D. 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5. 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6. “村长”在
16、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 6. 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解析】4. 试题分析:B 项, “铺垫” 分析错误;C 项, “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分析不妥当;D 项, “更负疚和惭愧”理解错误。5. 试题分析:分析
17、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此题积极热心悲哀迷茫、屈辱和压抑感动。6. 试题分析: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从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从情节、主旨和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
18、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
19、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
20、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摘编自南
21、方日报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
22、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摘编自兵团日报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
23、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C.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D.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8.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24、遗产代表作名录。B.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C.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D.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E.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9. 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7. D 8. BE 9. 依然是
25、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解析】7.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 “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 试题分析:A 项,概括不全,原文说 “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 ,不是所有老一辈人。E 项,扩大了范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概括的题目,概括的要点是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从文章
26、的材料看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二四四节气的历史,和现在生活的联系以及申遗的意义,从中筛取和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重点集中在材料二和三中,要点为“指导农业生产”“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
27、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
28、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节选自元史成遵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
29、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B. 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C. 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D. 丁忧也称“丁艰” ,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
30、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B.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C. 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D. 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
31、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13.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 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成遵对有仇家告发有人隐瞒
32、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职的事件的建议,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有司” “遵”“文” ;谓语动词:“议” “卖” “夺” “还” “可”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另外根据“其”句首发语词, “曰”后断开。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错, “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B 项, “后因
33、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一段可以推断出。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句通顺。主要关键信息的翻译理解:(1)凡:共、总共,指讦:指责批评,恶:憎恨。 (2)狱: 案件, 当:判罪、判处,定语后置句“狱按久而不决者”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恶”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凶恶”来理解。平时训练时
34、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凡” “指讦” “狱” “当”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语句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夏州城楼罗隐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注】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
35、项是A. 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 ,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B. 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 “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C. 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D. 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15. 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6、答案】14. AC 15. (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解析】14. 试题分析:A 项, “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中有“五胡乱华” “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C 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发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颓,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
37、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1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的作用,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的炼字。题目明确要求回答字的作用,这和一般的炼字题目又有区别。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理解首联。首联写作者登上城楼的心情。用寒、猎猎、独、危等字极力渲染出苍凉、高阔、孤独的意味,而“怅”字则集中点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既引出下文,又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这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激愤之诗,全诗吊古伤今,故 “怅”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这样作用就基本出来了,答题时选用恰当的语言分点作答。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
38、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本题只要求分析作用。(三)名言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苏幕遮中把荷花写得出神入化的诗句是_, _ ,_。 (2) 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 ,_。【答案】 (1). 叶上初阳干宿雨 (2). 水面清圆 (3).
39、 一一风荷举 (4). 天生我材必有用 (5). 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圆”“材”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应用17. 下列成语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的越“敏感” ,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赛时第 100 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美国军队沉陷中东,国内的恐怖分子又粉墨登场,在这时,没人会冲动到想要削弱国防开支的地
40、步。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一步登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文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相看。因为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繁琐,想要给读者解释清楚,就要长篇累牍,更无法将整个故事浓缩在 140 个字以内。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
41、。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青眼相看: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尊重或喜欢。形容以看得起的态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 。长篇累牍:累,重 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篇幅很长的文章。含贬义,用于评论写作。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 2016 年初全球金融动荡的寒风中,以“创客天堂”形象令世界瞩目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 ,正经历着一场从“产业创新”到“社会创新”的蜕变。B. 日本的海上巡逻机于 2 月 2 日下午 2 点左右,在日本青森县西南大约 150 多公里处发现正在航行的中国海军舰队
42、。C. 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同样也会引起近视。D. 醉驾司机文化程度与守法自觉性、安全意识不成正比。武汉交管部门的数据显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正确; B 语意重复, “大约” “多”去掉一个;C.主客倒置, “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互换位置;D.“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并列不当。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
43、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B 语意重复,C 主客倒置,D 并列不当。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B.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C.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D.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答案】C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所谓“字如其人” ,写字既体现
44、了一种精神状态,_。历史上多有依人品论书品的论点。汉人认为品评书法首先要品评一下书者。受人尊敬的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他们刚正阳光的人格魅力,_。而曾经当过贰臣的王铎和赵孟頫(f),则显然不能够如前者那样为所有书法爱好者所崇敬倾心,毋庸深究他们书艺上的高低,单就人格的高下而言则强弱胜负已判矣。可见_。【答案】 (1). 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 (2). 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3). 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结合后面“依人品论书品”可知,透露人品;处结合语
45、境,言之有理即可; 处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_【答案】 (1). 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2). 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解析】试题分析:注意
46、文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四、写作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9 月 23 日晚, 点赞中国2016-2017“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特别节目在央视播出。当晚,现场五个代表方阵,与演员吴京、 中国诗词大会获奖选手陈更、 “70 后”卫生宣传人施琳玲、中国建筑的建筑工程师陆建新、基层民警廖俊卿、汶川地震中走出来的空降兵战士程强等网络正能量代表,以及各行业代表现场一起“点赞中国” ,正式拉开了点赞中国的序幕。点赞中国以“成长、记忆、信念、力量、复兴、引领、中国气质”为网络关键词,七大篇章多
47、形式、全方位、立体化集中展示 2016 年以来在重大活动、重大主题、重大事件中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在网上产生良好反响的榜样及作品,充分展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树立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导向,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请你从中选择两三个网络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900 字。【答案】我的网络正能量我们已经习惯了依赖网络而生存,手机和网络更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在家用手机刷刷微信朋友圈,逛逛淘宝京东炒炒股票;在外用手机支付出租车费、吃饭、购物费。 “不怕手机没有卡,就怕手机上网卡”
48、 , “宁可手机没有打电话功能,也不能没有网络功能”看,这就是网络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力。网络是一张无形的网,它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它能将四面八方的信息整合,它也能瞬间将信息传递到网络能覆盖的任何地方;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是呈几何级扩散的,各类媒体链、演艺链、作家链、学者链、房地产大亨链在微博上你能关注任何你想关注的明星大鳄,你能通过微博实时关注他/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抢个沙发,坐个板凳,甚至如果你运气够好够爆棚,你还能和他们来个“零距离”交流人与人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这也正是网络的魅力所在。但是网络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它承担的只是信息的传递功能,却分辨不了信息的真伪。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并存,作为我们网络文明的志愿者,更要做好网络时代下信息的采集和甄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能量,传递正方向,把握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好的为社会中文明的传播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自从加入了文明宣传志愿者的小团队,我开始慢慢养成关注各类文明信息和道德模范的习惯。尤其是现在中国文明网 举行的#好人 365#,每天,都分享着一个好人的故事,传播着积极向善的正能量。从风雪中托举电缆的协警到勇救落入冰窟小女孩的中学生;从坚守山区小学的夫妻教师到光荣院里的“好闺女”贺晓英;从爱行善的亿万富豪何纪豪到 17 年打工还债的花甲老人彭万军;从坚持为群众补路的七旬“愚公”郭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