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835853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2018 年 11 月 1 日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 ”在这一语境中, “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 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 。 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 ,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 。如果理解为“流落” 、 “流放”的话, “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

2、的不同。 “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 “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 ;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 ,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 ,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

3、、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 根据“材料一” ,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流寓”的

4、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 的客居他乡。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2 分)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材料二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

5、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 。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

6、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与王敏仲书 )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 。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

7、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3.根据“材料二” ,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4.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 丿” 。B.负书担橐:口袋。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D.栖居:“栖”读作“q ” 。5.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3 分)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B.万里悲

8、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材料三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 ,认为连州风气之变, “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 40 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 48 名进士,

9、连州就有 12 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 127 名,连州就有 43 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 。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 蛮子歌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

10、缅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 根据“材料三” ,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2 分)A.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7. 根据“材料三” ,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

11、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3 分)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6 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共 24 分)商君书更法第一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12、,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13、。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孝公曰:“

14、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注解: 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商鞅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代立: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 御于君 御:侍奉B.君亟定变法之虑 定:下定决心C.固见负于世 负:被非议D.愚者暗于成事 暗:暗淡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A. 礼者所以便事也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B.今吾欲变法以治 礼、法以时而定,C.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 及至文、

15、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D.三代不同礼而王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11.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B.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C.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D.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复原,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 分)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3.商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你佩服?

16、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敬佩。(5 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4 题。(4 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1),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食不语,寝不言。 子见齐衰(2)者,冕衣裳者(3)与瞽(4)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1)忮,害的意思。臧,善,好。 (2)齐衰: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3)冕衣裳者:冕,官帽;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17、(4)瞽:音,盲人。14.从以上的论语句子中选择一条,结合自己的生活或感受,说说你对它的体会或认识。 (4 分) 】 三、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唐多令 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 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

18、 “逑”即“球” 。15.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林词“粉堕” 、 “香残” 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 ”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 ”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1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19、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7.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6 分)18.下面一则判词是写红楼梦中哪个女子的?(2 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

20、里东风一梦遥。A林黛玉 B贾元春 C探春 D王熙凤19.默写(8 分)_,悉如外人。青树翠蔓,_,参差披拂酿泉为酒,_,百年多病独登台。_,山岳潜形_,儿女共沾巾。_,随君直到夜郎西山水之乐,_。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25 题。地气重凝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 ,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 。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 ”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

21、,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让孩子接触地气” ,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 ,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 ”“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

22、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 。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

23、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 。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

24、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 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

25、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

26、,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 ,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20.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不容置疑 B.耳熟能详C.耳目一新 D.鸡鸣狗盗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B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

27、气又能够旺人气。C第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D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22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的作用。 (4 分)23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 。 (5 分)2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自然段这句话“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的理解。 (5 分)25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

28、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B 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C 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五、作文26.微写作(10 分)京郊某公园草坪上竖立有一块标语牌:“践踏花草太不仁,乱挖野菜实无德” ,这则标语有欠妥当之处。请在该公园的网站上留言,就这则标语提出修改建议。要求修改意见中肯,层次清楚,表达得体,150字左右。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

29、描写一个能够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环境描写,它们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从红楼梦红岩 边城 老人与海 呐喊 平凡的世界的典型环境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27.大作文(50 分)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即贤才,强调德行和能力两个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要重用贤能之人,重用优秀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国家。墨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即国家贤良的人多了,治理才会好,否则就会出问题。统治者的要务是使贤人多。 其实,对贤才的需求,不仅是

30、历代明君所渴望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请以“时代呼唤贤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 字。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士尼我比我爸小时候强!”“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持股人”“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坐公车、逛公园、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这些

31、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700 字左右。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 项“必须”错误。原文表述是“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2.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依据文章提示,被称为“流寓”的情况是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这个时候获得的称呼才符合题意。显然,B项“东坡居士”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因得到了

32、一片东坡上的土地而自取的称号。当然和“流寓”有关。 “三闾大夫”是因为屈原掌管三姓而得的称呼;“范文正公”是范仲淹的谥号;“七绝圣手”是王昌龄得到的后人的赞誉。3.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项“无视”的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 ”4.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以及字形的能力。A“放”的第三笔是“” 。5.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热恋中的女子送来自己家提亲的男子到的顿丘。没有离别家乡客居。而其他选项,李煜亡国后被宋军掳至开封;杜

33、甫则客居夔州。白居易被贬江州。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江山易姓”是流寓文士因在当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当地人怀念的结果,并不是他们当时的政治追求。7.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三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刘禹锡在连州,编医书、重教兴学、关心少数民族。柳宗元在柳州, “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 ”韩愈在潮州, “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都没有涉及到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8.【参考答案】他们遭贬谪或受

34、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从文段中筛选可知。文段一介绍的是造成文士流寓的原因,这些人的遭遇相似,都是出于政治原因,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文段二介绍的是这些人面对流寓之地的生活做出的反映。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他们选择了“诗意

35、地栖居” 。文段三,文士在被贬之地做出的政绩。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正因为这些,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二、文言文阅读9.D 【解析】暗:不明白 10.B 【解析】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按照;A 项两个“所以”都是用来;C 项两个“因”都是顺应,沿着、根据之意。D 项两个“而”表转折。11.D 【解析】不相复是不相同或者不互相因袭之意。12 翻译: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

36、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13.商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你佩服?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见解。 (5 分)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自信、意志坚定。有远见卓识、果敢、敢于改革、不因循守旧、不走常人之路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优秀品质(1 分) ,扣文本(1 分)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见解(3 分)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4.略三、诗歌鉴赏15.C 16.C17.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

37、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6 分)【参考答案】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 (1)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1)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1)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1)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1)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1)18.C1

38、9.默写:男女衣着 泉香而酒洌 蒙络摇缀 万里悲秋常作客 日星隐曜 无为在歧路我寄愁心与明月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诗歌补充赏析:林黛玉作的是唐多令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薛宝钗作的是临江仙 。史湘云在看了第一句后, “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众人在看了这首词后,“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林黛玉) ”。其实,这两首词透露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观,林黛玉是“一团团逐对成球” ,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求今生今世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管它什么世俗偏见,管它什么封建礼仪,管它什么女子德行!这就是特别重视感情的林黛

39、玉。薛宝钗是“任他随聚随分” ,爱情于她并不那么重要,跟谁在一起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能否让她的德行为世人所认可!所以,黛玉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其结果也真如两首词: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但是结果却又是极其感伤的,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但过早去世,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却没法抓住宝玉的心,最终落得个守活寡的下场。另外,这两首词也表现了两人的根本不同,林黛玉的词表明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生活在诗意的境界里,看到落花会流泪,听到秋风会悲戚,看到柳絮会感伤。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能触动她的哀思!明知道前路艰险,还是拼命去追求。而宝

40、钗则是一位现实功利主义者,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始终想着荣华富贵,始终做着宝夫人的梦,始终打着她的如意算盘,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凭借王熙凤或贾母的力量登上宝夫人的宝座。另外,她的现实功利主义还表现在: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她总是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两相比较,我们发觉, “宝钗在作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规则,黛玉在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于是时代迎合了宝钗,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综上所述,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

41、人” ,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 ;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两个人的性格和人生完全是背道相驰的。四、现代文阅读20.D 【解析】 (应为“鸡鸣狗吠” ) 21.C 【解析】 (不是拟人的手法)22.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挨了多少骂”的作用。 (4 分)【参考答案】写小时候在地上玩耍疯玩的美好回忆,父母没有时间管孩子,认为孩子接地气长得很壮实会少生病。 (1 分)与下文现在的家长很难认同

42、过去的看法。现在的孩子不接触土地容易生病做对比。 (1 分)为下文书法在城市生活在高楼与水泥地生活内心无根、越来越漂浮的感觉,抗拒城市的繁华,怀念向往乡村生活做铺垫。(1 分)为下文抒发文章主旨:接触土地、接触农家生活,遵循天道和自然规律做铺垫。 (1 分)23.(5 分) (每点 1 分)答案要点: 要和土地多接触;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要用情用心深入农家生活,懂民情和乡事;要信仰自然规律。2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自然段这句话“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

43、不会有真情”的理解。 (5 分)用形象的说法,没有使用过农具,没有从事过农业农村劳动,没有在农村吃过苦的经历,就不会对农具有感情对它们亲近、亲切,不会理解和懂得百姓的生活。 (2 分)不能理解农家的鲜活的人和事,懂得民情和乡事,就不会真正理解农民的不易,对他们用情用心。 (1 分)升华主旨:表达了真正的接地气要与深入农家生活,了解农事才是接地气。 (2 分)25.(3 分)C五、26.微写作京郊某公园草坪上竖立有一块标语牌:“践踏花草太不仁,乱挖野菜实无德” ,这则标语有欠妥当之处。请在该公园的网站上留言,就这则标语提出修改建议。要求修改意见中肯,层次清楚,表达得体,150 字左右。北京的秋天

44、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够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环境描写,它们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从红楼梦 红岩 边城 老人与海 呐喊 平凡的世界的典型环境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27.大作文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即贤才,强调德行和能力两个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要重用贤能之人,重用优秀的人才,才能治理好国家。墨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即国家贤良的人多了,治理才会好,否则就会出问题。统治者的要务是使贤人多。 其实,对贤才的

45、需求,不仅是历代明君所渴望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请以“时代呼唤贤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 字。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士尼我比我爸小时候强!”“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持股人”“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坐公车、逛公园、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这些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700 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