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的内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 操作 巩固 应用” 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来了一朋友”“这位朋友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
2、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 “描”、 “折” 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 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3、。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描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 (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 ”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 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 ,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