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美罗迦费因格,上面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请说明你的理由。,其实,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 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 半圆形-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 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自读要求: 1根据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认真读课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问题: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 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注意下列红字的读音
2、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约翰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 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 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 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 良久,谓岛曰:“作敲 字佳矣。”,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注
3、意5、10、14段的作用)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注意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习题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 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因为: 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思考:“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用课文中
4、的话回答。),1、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思考:“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讨论: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回形针有什么用途?,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10-1=?,猜一猜,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老年读诗如庭
5、中赏月,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听故事 - 动动脑,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
6、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好不容易潜入一间屋子,结果除了一个气息奄奄的老人外什么也没有。他懊丧之极,正准备离去时,老人发现了他。 老人问:“是客人吗?”他慌忙“噢”了一声。老人说:“坐下来歇歇吧,外面很冷的。”他坐了下来。老人开始诉说孤独,并感谢他深夜来看自己。从来没有受到别人感谢的小偷心中十分感动。从第二天起,小偷每天中午给老人送吃的去,还送衣服,老人再也不受冻挨饿
7、了。这些食物和衣服是小偷从其他地方偷来的。有人说,有些行为,评判时很难论其善恶。请你评一评这个小偷的行为。,辩析思索,24点(用5 6 3 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并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试一试,展开想象和联想创造美的生活!,砖,1、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2、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3、语言简明,150字左右。,创作要求:,江泽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创新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名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