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类中考模拟自测 】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第一组 】 (一)醉翁亭记(
2、 10分) 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 歌 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 1)醉翁之 意 不在酒 . (
3、 2)四时之 景 不同 . ( 3)至于负者 歌 于途 . 情趣 景色 唱歌 醉翁亭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醉翁亭记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情的放旷情怀。 B.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
4、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都生动而含蓄委婉地表现了欧阳修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C.本文第三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间接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D.本文描写了众百姓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但太守自己却“颓然乎其间”,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D(提示:“颓然乎其间”表现出的是太守的醉态可掬,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 醉翁亭记 石崇与王恺争豪 ,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 ,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 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
5、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 如恺许比 甚众。恺罔然自失。 (选自 世说新语 ) 【 注释 】 石崇:字季伦,西晋的大官僚大富豪,曾任荆州刺史、卫尉等职。王恺:字君夫,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官至后军将军。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铁如意:铁制搔抓背痒的器物。比:同类的,相当的。 【 第一组 】 (二)石崇王恺争豪( 9分) 石崇王恺争豪 (南朝宋 )刘义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并 穷 绮丽 /欲 穷 其林 B.以饰 舆 服 /邻有敝 舆 而欲窃之 C.高二尺 许 /曳屋 许许 声 D.
6、疾 己之宝 /不以 疾 也 B(车子 )( A.用尽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C.左右 /拟声词; D.通“嫉”,嫉妒 /快) 石崇王恺争豪 2.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 3分 )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有三尺四尺 条干绝世 光采溢目者六七枚 3.文章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 ?这段短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 3分 ) 答:击珊瑚、展珊瑚两件事。反映晋代达官显贵的富有豪华和穷奢极欲。 石崇王恺争豪 / /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 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 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第二组 】 (一)与朱元思书 (10分 ) 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 1)任意东西 . ( 2)鸢飞戾天者 . ( 3)窥谷忘反 . 往东、往西 至,到达 “反”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互相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
8、着往高处,笔直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 与朱元思书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文章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文章写山时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 C.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 D.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
9、出了山的“奇”。 A(提示:写水时从静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与朱元思书 臣初奉先帝 ,资仰于官 ,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悉 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 【注释】先帝:指刘备。资仰于官:仰,仰仗,依赖;官,官府,指国家。调度:支配,花销。调,读 tio。悉:全。帛:丝织物的总称。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后主刘禅。 【 第二组 】 (二)诸葛亮上后主表 (9分 ) (晋
10、)陈寿 诸葛亮上后主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初 奉 先帝 /不知口体之 奉 不若人也 B.不自 治 生 /孤岂欲卿 治 经为博士邪 C.不使内有余 帛 /牺牲玉 帛 D.以 负 陛下 /负 箧曳屣 C(丝织品 )( A.动词,侍奉 /名词,供给品; B.经营 /研究; D.辜负 /背) 诸葛亮上后主表 2.请用三条 “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 3分 )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 3.诸葛亮主动向国君交底 , 汇报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 , 并保证自己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 其
11、用意有哪些 ? ( 3分 ) 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 用意有二:向国家表明自己的心迹: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杜绝家庭子孙依赖心理,让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诸葛亮上后主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 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12、似相公者! ” 【 第三组 】 (一)湖心亭看雪 (10分 )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 1) 是 日更定矣 . ( 2)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 ( 3) 及 下船 . 这 酒杯 等到 湖心亭看雪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 )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不要说相公您很痴,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湖心亭看雪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生动地描摹了西湖雪景,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
13、的怀念。 B.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文章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着重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突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D (提示:文中所展示的是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不是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 湖心亭看雪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 !”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
14、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 第三组 】 (二)曲子易箦 (9分 ) 曲子易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童子隅坐而 执 烛 执 策而临之 B元,起, 易 箦天下事有难 易 乎 C子春曰:“ 止 !”笑则 止 之曰 D反席未 安 而没生于忧患,死于 安 乐 A(拿 )(B.换容易; C.住口制止; D.安稳安逸) 曲子易箦 2 用三条 “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 3分 ) 尔 之 爱 我 也 不 如 彼 君 子 之 爱 人 也 以
15、 德 细 人 之 爱 人 也 以 姑 息 。 尔之爱我也 /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3 曾元和小童对曾子的爱有什么不同 ? “ 尔之爱我也 , 不如彼 ” , 曾子这句话又是怎样理解 ? 曾元对曾子的爱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爱戴,是人间天伦之爱;童子对曾子的爱包含着对君子德行的尊重。曾子的话是就易席与德行来说的。 曲子易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四组 】 (一)记承天寺
16、夜游( 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3分 ) ( 1) 念 无与为乐者 . ( 2)相与 步 于中庭 . ( 3)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考虑,想到 散步 只是 记承天寺夜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文章的“月”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清,“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明。动静结合,领读者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透明世界。 B.这篇游记小品,叙事
17、简洁,写景如绘,事、景之中寓情;三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C 作者口中“闲人”,既可理解为具有闲情雅致的豁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一种自嘲式的排解。 D和 小石潭记 一样,两文都借景抒情。本文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交加,而柳宗元则在寂寞处境中显现出悲凉凄怆的心绪。 A(“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 记承天寺夜游 魏公子无忌方食,有鸠飞入案下,鹞逐而杀之。公子暮为不食。曰:“鸠避患归无忌,竟为鹞所得,吾负之。为吾捕得此鹞者,无忌无所爱。”遂得鹞二百余,左右欲尽杀之,恐有辜,乃自按剑至其笼,曰:“昨捕鸠者,当低头服罪;
18、不是者,可奋翼。” 一鹞独低头不敢仰视乃取杀之尽放其余 。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 第四组 】 (二)魏公子无忌( 9分) 魏公子无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魏公子无忌 方 食今齐地 方 千里,百二十城 B公子暮为不 食 食 不饱,力不足 C吾 负 之至于 负 者歌于途 D左右欲 尽 杀之林 尽 水源,便得一山 B(吃)( A.正 /方圆; C.辜负 /背; D.全,都 /尽头) 魏公子无忌 2.用三条 “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 3分 ) 一 鹞 独 低 头 不 敢 仰 视 乃 取 杀 之 尽 放 其 余 。 一鹞独低头 /不敢仰视 /乃取杀之 /尽放其余。 3.如果鹞鹰听不懂魏无忌的话 , 作为 “ 战国四君子 ” 之一的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请依据上文说说你的想法 。 ( 3分 ) 避免滥杀无辜,以此维护自己宽厚仁爱的形象,赢得天下人心。 魏公子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