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甘肃地区,第5篇 小石潭记,倒映,向西,向下,在空中,向西南,像北斗星那样(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像狗的牙齿那样,_,_,_,_,_,_,_,_,玉质装饰物,环绕、包围,清澈,凄清,副词,大约,可以,能,介词,由,动词,跟随,随从,竹林(成林的竹子),格外,凉,弯曲,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翠绿的藤蔓,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靠,穿过,透,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时现时隐,忧伤的样子,停留,代词,指看到鱼心里高兴这件事,_,而,_,因为,7文言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到竹子开辟道路,在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
2、清凉。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从水底翻卷出来。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不能删去。 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
3、亲眼看看清脆悦耳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游玩。,2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潭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忧伤悲凉、凄苦孤寂) 的思想感情。 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带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 4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
4、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正面侧面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正面描写了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一、(2017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导学号:80074047) (一)小石潭记第14段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注
5、释】用事:执掌政权。奇待:器重礼遇。禁:宫禁,帝王的住处。罹窜逐:遭遇放逐。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堙(yn)厄:指道路艰险。 蕴:积聚。,D,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1)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
6、后被贬。(2)被贬之地荒远。(3)小石潭环境凄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 【乙】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以为乐,呆呆的样子,更加,遗憾,
7、B,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翻译下面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让人无法考察他的源头在哪里。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的情绪。,贬谪的悲凉,知音难觅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