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24465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后一课》教案1(长春版七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优中考网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小说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

2、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小说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而后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这里一方面突出了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小弗郎士的意志力

3、,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当小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

4、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此外,作者独运匠心,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对刻画性格、情节发展,有一举多得的效果。学优中考网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小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这一切通过小弗郎士不同心境,由粗到细的观察,一步紧一步地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再一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

5、的国土的敬意”。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正当小弗郎士对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道:“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听了老师的话,小弗郎士的感

6、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他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为“再也不能学法语”而无限惋惜,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对于感到“讨厌”的书和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书,“像是我的老朋友”,老师“责罚”自己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刚才还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韩麦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这一段心理活动,表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了孩子的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层,写韩

7、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他有了羞耻感。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学优中考网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

8、是极其感人的。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小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时指出自己也有应该“自责”之处。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做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

9、用圆体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使小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多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他“脸色惨白”,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了,说不出来。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振奋

10、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表现。这样收尾,使小说的主题深化,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二、问题探究1.关于最后一课主人公的讨论。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是分析这篇小说时人们所关心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或主要人物,另一种则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科学地、合理地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应该以人物在表现主题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为主要依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进行了人物分析以后,很好理解。也可以说主题是在这两个

11、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学优中考网 在情节发展中,这两个人物的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最后一课的情节就是小弗郎士上学、听课,韩麦尔先生讲课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情节,“最后一课”都会成为不完整的,甚至无法成立。把小弗郎士从单纯到深沉、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仅仅理解为是起衬托作用的情节,是为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作用服务的情节;或者把小弗郎士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说所采取的“一个小孩的自述”的叙述方式;甚至把小弗郎士的作用等同于孔乙己中的“我”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同样,把韩麦尔先生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是小弗郎士转变的条

12、件,也是不合适的。综上所述,认为最后一课有两个主人公或两个“典型人物”也许更合理些。需要说明一点,文学作品并不是只有或只允许有一个主人公,它可能有一个主人公也可能有两个、甚至几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判断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

13、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3.本文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处是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一处是镇公所旁的布告牌前。这两处场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小说中的小弗郎士早晨出门上学时所见到的场景。这里的自然景象与社会景象,构成了产生“最后一

14、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作者对自然景象写得轻松明快;社会景象写得自然、协调。似为随意拈来,实则不同一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学生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领土的割让、敌军的占领,这些国家存亡的大事,对学优中考网 当时一个贪玩而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小弗郎士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个开头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彻底转变,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强烈对照。也只有这样的构思安排,才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是由怎样的起点,最终走到了那样的终点的发展过程。但是,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人们的心情并不像作家所写的景色那样明朗、轻快。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15、木深”的沉重、压抑感觉。这里作家是运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在制造作品中所需要的那种悲剧气氛。“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形象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出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普鲁士的军靴在践踏。这就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作家就是运用了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公开的“操练”,是占领者对被占领国家人民心理上的征伐和蹂躏,也是行动上的镇压和屠杀前的准备和演习!请看,作家在这风和日丽、林绿鸟语的背景下展现出的“一般”活动,是具有多么不一般的意义。小弗郎士在上学途中,路过镇公所,“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16、边”。这是作品中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对这一小镇的社会景象的第二次描绘。从事态的发展过程上看,它是“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第一处场景的继续和必然。“镇公所”,现在是占领者政权的所在之处。在它前边的“布告牌”,是占领者颁布命令的地方。上面虽然只贴着一纸告示或数条命令,但其威力之大,足以迫使当地人民不得不去执行就范。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的悲壮事件。而“许多人”挤在那里看布告,更预示了事件关系之重大,涉及之广泛,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都德仅用了三句话,就真实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画图,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作者在全篇构思上的匠心。4.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

17、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思考与讨论学优中考网 一、“最后一课”引起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此后,小弗郎士又产生了哪些心理活动?你怎样理解他的这些心理活动?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把握,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因为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

18、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另外,在探究他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从具体字句入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参考答案: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巨大变化的大的时间背景是阿尔萨斯被德国占领并且“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具体的时间便是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告诉大家这个不幸的消息的时候。此后,小弗郎士恨在镇公所贴布告的坏家伙;悔自己从前没有听老师的话,没认真学习,甚至错怪了老师;他开始领悟、理解了老师“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的深刻含义;他还可怜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了”,也自怜“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至此,从心理描写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一个稚气、贪玩的厌学的

19、较差生,成为一名由热爱自己的母语到热爱自己的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有爱国心的学生。所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正是一个人(哪怕他仅仅是个孩子,甚至不懂事的孩子)在重大历史变故来临之时的顿悟与成熟。这一点,都德通过“最后一课”生动地再现,让读者有了深刻的理解。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热情?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责任感的教师,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韩麦尔先生是本文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作者是用第三人称来描写,所以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多种写作

20、手法的配合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参考答案: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温和的话语、反常的宽容态度、“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服,以及他的自责、他对“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赞美、他的“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警语,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热情。在韩麦尔先生看来,法语与祖国同义,爱法语就是爱法兰西;不忘法语,爱国精神永存,终将战胜侵略者,复兴祖国。所以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着装、神情,都是用心良苦的,他上的是爱国主义教育课,不仅对他的学生,更

21、是对全镇的所有人。学优中考网 为了使这一形象生动、感人,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教学建议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点: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2、2.读写相连,以读促写。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三种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1.从小说的问题特点切入,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贯穿对文章语言、情感的体味。2.从学生的欣赏点切入,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到的欣赏点,分别从叙述角度、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这种教学设计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师生互动有相当大的活动天地,操

23、作得当,可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3.教师在课外选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思想内容、精巧构思与描写技巧等方面入手,效果也会比较理想。比如可以将东北沦陷期间日伪政府强迫学生学习日语和四世同堂的片段印发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加深理解民族语言对一个独立民族的意义。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出生于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5 岁时便外出谋生,在一所小学担任辅导教师。17 岁时到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66 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两年后,出版长篇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 年“普法

24、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此间,他的小说创作多收入短篇集月曜故事集中,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学优中考网 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被许多国家选入中、小学教科书。“普法战争”后,都德主要致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较为著名的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雅克富豪不朽者等。都德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 12 篇长篇小说,4 部短篇小说集,还有若干诗歌和剧本。他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对下层民众寄予深切同情,主要创作倾向为现实主义,行文也带有一定的自然主义的影响。2、最

25、后一课的人物形象1.韩麦尔先生担任“最后一课”教学的老教师韩麦尔先生,是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当柏林来了一道命令,这里的学校只许教德语,因而他只能上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情沉痛万分。他穿上了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表现了庄严的民族自尊感。他殷切地希望孩子们“多多用心学习”,痛心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鼓足勇气把最后一课坚持到底,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写出“法兰西”,“阿尔萨斯”,最后又使出全力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表明他

26、并不是因为自己将要失去工作,将要离开这熟悉的地方而感伤,而是对普鲁士侵略者有着切肤之恨,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有着刺骨之痛,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但是,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在亡国之痛中又表现出了消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正是他的阶级局限之所在。他的局限,也可以说就是作者都德的局限。2.小弗郎士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即“我”)是一个极普通的法国农村小学生。他天真而又贪玩,无忧无虑,不爱学习。战争和国家的屈辱也没有使他更懂事。侵略军在法国的国土上操练,他竟觉得“有趣”,把这与“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视为同等。在侵略者不准法国人民学习祖国语言的淫威之下,在韩麦尔先生的“最

27、后一课”的教育下,他由世事不知骤然间成熟了许多。他首次体味了亡国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切身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感情。同时,作者也满怀深情地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这新的一代身上。3.其他人物小说中描写的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邮差等,虽然着墨不多,却很使人感动,使作品透过四角方方的教室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学优中考网 3、最后一课的艺术特点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1.艺术结构的简朴和紧凑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作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主人公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28、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小说从小弗郎士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并急转为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结尾表明:“最后一课”结束了,然

29、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2.生动的描写(1)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

30、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2)外貌、语言、行动描写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学优中考网 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

31、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3)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

32、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小弗郎士所见到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它和那极其简洁的直接对心理活动的刻画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状态。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

33、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有许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写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进教室:“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刻画的。3.“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

34、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学优中考网 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4、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整篇小说的精神无疑是崇高的,但是,和这个可怜的老师一样,作品中的孩子,也不能算是崇高的人物,他也很平凡,甚至看到占领了自己家乡的普鲁士军队在家乡的土地上操练,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感,一心只想逃学。作者是不是有意把崇高的主题让渺小的人物来表现呢?这是可能的

35、。事实上,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丧权辱国,法兰西作家在表现本国人民崇高的爱国感情的时候,大都选择了平凡的小人物。左拉的磨坊之役写一个庄园主的女婿,原本是一个浪荡鬼,可是抵抗进犯自己家园的德国侵略者时,变成了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莫泊桑的二渔夫,也是一样,主人公最后坦然牺牲了的导因,也只不过是因为钓鱼。小人物是受到赞颂的,而大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表现却是受到批判的,在莫泊桑的羊脂球里,上层人士在德国占领军面前的表现是无耻的,还不如一个妓女。(孙绍振 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语文学习 2005.11)5、我国东北沦陷 14 年期间日伪政府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的情况1.为了按照日伪政府规定的教育方针毒害、腐

36、蚀和麻痹青少年一代,实行奴化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日语教学表现尤甚。强化日本语学习。1935 年 1 月,日伪政府宣布,日本语为伪满洲国的“国语”之一,与“满语”(汉语)具有同等地位。新学制更明确规定:“日本语依日满一心一德之精神作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因此,从小学校开始,各学校一律开设日本语,而且课时远远超过语文、数学等主科。据记载,在小学校里,日本语授课时间占全部课时的 1/4,中等学校则占 1/2 以上,甚至明确规定,“满语”可以挤占,“以增加日本语的教学课时”。伪民生部编审官江幡宽夫曾撰文称:“日本民族是民族的中核,日本语成为最重要之国语,占据语言生活的中枢,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国

37、大学教授、语学测验委员丸山林平更直言不讳地说:“言语的统一,就是思想的统一,思想的统一,就是国家的统一,我们的希望是在不远的将来,使我们的国家语及国民语都近乎于单一。”为了推行日本语的“国语”化,从 1936 年开始,还实行一种日本语检定制度,凡经过考核达到规定标准者,每月予 615元补助。各级伪政府、会社、团体录用职、雇员时,必须经过日本语的“语学检定”,否则学优中考网 不得录用;学生毕业时,如日本语考试不合格,不得入日伪政府机关就职。而且,各级政府、团体行文一律实行日汉文“合璧”,中学以上学校的教科书一律实行上部汉字、下部日语的“两段式”。此外,日伪政府还组建一个“国语政策调查班”,从 1

38、941 年 1 月开始,在长春、吉林、延边等地推行日语假名表记汉字的“实验”,称之“满语假名”,严重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严肃性。(郭素美、张凤鸣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2.为强化日语教学,使之“合法”化,日伪曾以政府名义训令下属。建国初的 1932 年 4 月 1 日,日伪政府发出了废除中国教育部所倡导的基于三民主义的排外、排日教育,发出了新国家教育方针的第一声。但是,当时国内治安混乱,各地土匪横行,新国家的政治还达不到全国各地,流言蜚语满天飞,在重新开办学校的同时,最要紧的是编纂适应建国精神的教科书。同年 5 月 2 日,日伪政府以民政部训令向所属地区传达了

39、采用或编纂教科书,必须得到本部的审查许可。这是将过去各省不统一的各种学校的教科书,在将来由国定的前提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实施的。在当时可以通过审定的教科书有南满洲教育会编辑部编纂的公学堂教科书和奉天省公署教育厅编纂的临时教科书。同年元月 14 日,向所属下级发出训令,指示小学校要采用这些教材的精神,勉强得以避免教育的停顿。同时,整理出小学校教科书临时正误表,根据这个正误表开始删减旧教材,但让学生往教科书上又涂墨又贴纸,采取自欺欺人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创业当初的狼狈情景。编纂教科书是根据 1932 年 7 月 7 日,公布教科书编审委会官制时开始,与 7 月 25 日创建文教部的同时,任命三名编审

40、官。但无任何的法律依据,也没有参考资料和发行机关,所以先从起草制度、收集资料、完备机构开始进行工作。(伪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3.1937 年 5 月 2 日,伪满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制定新学制之大要,其中规定:“基于日满一德一心之精神,日语作为国语之一,而予以重视。”1938 年 1 月 1 日,伪文教部明令中小学实施新制之大要,正式将日语列为初等教育的“国语”课。(以上材料摘自伪皇宫博物馆档案室)4.有书难读,有口难言。桦川国高在强迫学生劳动之外,毕竟还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要上课的。那么,上课又是怎样安排的?据校方宣布,在四年制的全部课程中,有语文、数学、理化、作物(即农业课

41、)学优中考网 、音体美和军事课,也许还有历史、地理(记不准了),似乎也是应有尽有,事实则不然。大量的基础知识被砍掉了,数学课是被简化得无法再少的代数和几何,物理、化学变成了粗浅的自然常识,历史、地理没开课。与此相反,最惹同学们反感的日语课却占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而尽人皆知的高粱、谷子作物生长一类的农业课又是每周都有。我在桦川国高读书一年半,当时便觉得有书难读,过后想想更觉得什么也没学到。这里有必要讲讲当时的日语课。如果把日语当做一门外语,当做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或进行国际交往的工具,那当然是完全必要的。而我们当时学日语,是当做“满洲国第一国语”来学的。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日语课把中国学生变成“二鬼子

42、”。正因如此,日本校长亲自讲课,一个单词重复多少遍,清音、浊音都要严加区别,学错一点便要遭受辱骂,甚至拳打脚踢。学校还有一项规定,在校学生从二年级以后每年都要参加一次伪政府组织的“语学检定”(即日语等级考试),达到三等以上水平的发给等级合格证书,承认翻译资格,升学、就业可以优先,工资之外还可以按月领取“语学津贴”。然而,多数同学对它不感兴趣,私下里说:“日本话不用学,过了三年用不着。”就是出于这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同学们在学日语的时间里坐在课堂想别的。所以,我那一年多半的时间也白白放过了,现在连日语字母都认不全。饱受奴役、饥寒交迫而又有书难读,同学们自然是满怀怨气,愤愤不平。然而,那时的学校生活

43、阴森恐怖,谁也不敢随意说话,有口难言,装哑巴最为安全。(孙邦主编 伪满文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6、四世同堂片段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可与最后一课比照阅读。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

44、口里颤起来。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才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学优中考网 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睛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

45、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学优中考网 学优中考-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