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优中考网 教学目的 1. 教育学生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已祖国的语言,教育学生奋发向上。2. 了解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设想 1.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作用。2. 组织学生讨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3.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2学习第 l 一 10 节。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 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
2、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二、生字、词捂(w) 戒(ji) 凳(dng) 郝(ho) 叟(su) 膝(x) 诧(ch) 惩(chng)赚(zhun) 钥(yo) 匙(shi) 藤(tng) 祈(q) 祷(do) 哽(gng) 挟(xi)懊(o) 皱(zh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
3、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三、课文分析1请学生粗读课文。学优中考网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2讲读课文第 l 一 6 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问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连也“怕“想“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野外的景色是那
4、么吸引人。问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问 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
5、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问 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3讲读课文第 7-10 节,请学生朗读课文。问 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问 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
6、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学优中考网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拼音。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 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二、讲
7、析课文第 11-23 节1讲析第 11 节。问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问 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问 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问 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 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2讲析第 12-16 节。问 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万分难过
8、,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问 2:第 15 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
9、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学优中考网 3讲析第 18、19 节。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 18、19 节。问 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 的决心。问 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
10、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 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4讲析第 20-23 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问 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 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 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
11、先生强烈爱国心 的表现。问 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请学生朗读第 21 节。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问 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2)大家平 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12、“。问 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请学生朗读第 22、23 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学优中考网 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3、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三、总结从第 11-23 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四、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六及预习研讨与练习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 24-25 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 24-29 节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 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问 2:听
14、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问 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问 4:书写“法兰西万岁
15、“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优中考网 学生朗读第 24-29 节后小结。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
16、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二、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思想教育: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三、总结写作特点1选材。(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农村小镇的学校、
17、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 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
18、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 1、3
19、、4、12-17、2l 一 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学优中考网 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 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四、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五及练习八。学习目标:1培养
20、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揣摩课文词语。 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爱国主义感情。(2) 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2难点:词语揣摩。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 ng) 踱来踱去(du ) 惩罚(chng f) 郝(ho)叟(su) 祈祷(q do)懊悔(o) 诧异(ch) 纵身(z ng)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
21、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 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学优中考网 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22、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 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 年 7 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
23、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导语。 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1速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从开头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从“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远忘不了”。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高潮:从“忽然教室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完。 结局: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情形。 2质疑:从故
24、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3质疑: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
25、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学优中考网 讨论并归纳: 平日上课 与 最后一课有较大区别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朗士“快坐好。”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
26、珍惜。4质疑:小弗朗士看见这些情形,心里感到怎样? 讨论并归纳:感到诧异。 5质疑: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样? 讨论并归纳:感到万分难过。 6质疑:为什么会感到万分难过? 讨论并归纳: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 7质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表现怎样? 讨论并归纳: (1)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2)小弗朗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27、(3)个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4)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5)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质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9质疑: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学优中考网
28、(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小结: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从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他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眷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一、预习 1细读课文,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韩麦尔的人物形象。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题。 二、导人 上节
29、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其中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节课我们重点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 三、正课 1质疑: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30、 2质疑: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背分词用法也不责备,而是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质疑: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 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学优中考网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
31、的爱国感情。“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质疑:听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两句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
32、“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
33、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5质疑:“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然而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这使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 6质疑: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为什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好像恨
34、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讨论并归纳:表现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质疑:下课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讨论并归纳: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学优中考网 8质疑: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
35、它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质疑:韩麦尔先生下课时为什么“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讨论并归纳: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0质疑: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讨论并归纳: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11质疑: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兵的号声,描写这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36、: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四、小结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
37、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优中考网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第一教时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三、学习(110)节。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检查预习)1.分 29 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3.查字典,为黑体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二、导入新课都德,法国 19 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
38、百多篇小说。1870 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三、讲受新课:(一)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总结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 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 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
39、23 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二)解决重难点:1.指名读(16 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学优中考网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
40、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
4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齐读(16 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
42、略为拖长。2.读讲(710 节):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学优中考网 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
43、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四、作业: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3.认真读课文,为 1123 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第二教时教学要点 讲第 1123 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复习: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1.指名读第 11 节。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案:前一个“最后”
44、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2.引入学习第 1216 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 12 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让学生轻声自
45、由读第 1216 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提问:第 15 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 40 多年,却要被学优中考网 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指出:(1)第 13、15 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
46、灵巧!”比较。)(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有感情地齐读第 11-16 节。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指名读第 18、19 节。讨论:(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4.串讲第 20 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