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优中考网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到整个地球,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特征主要通过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来反映。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的地形和气候是怎样的作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但对比较抽象的气象知识,教材特别注重图文的配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总结规律,降低了难度。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体现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和“风光迥异”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
2、础,最后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总结和延伸。本课时主要学习前两部分。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2)利用地图,认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3)通过阅读相关的数据、地图等资料,理解世界各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从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根据材料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
3、“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地图主载,发展主旨”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等资料,如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谈话导人 教师直接谈话导人,简要介绍影响自然环境的一 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一个学优中考网 设问引趣些因素,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和气候。设问引趣:你们已知道哪些类型的地形?总体的认识。设问引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学法指导教师活
4、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课文,思考五种地形的特点。主要内容与步骤:学生说各种地形特点时,教师随机补充一些专业名称,如海拔等,引导学生区分高原与平原。教师指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把五种地形的文字表达方式转化为地图表达方式。在学生阅读世界和亚洲地形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世界地形的总特征。承转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而且气候也是多种多样。教师活动: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反映气候哪两方面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根据地图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具体分布。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对同一事物用地图和课文不同方式的表述,培养学生将课文与地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气温和降水这两大因素人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自主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培养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自然环境”的话题。说到自然环境一般会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动物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地形和气候。【板书】第二课 自然环境【叙述】
6、我们说的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陆地表面依据海拔高低、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等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地形。【提问】你已知道哪些类型的地形?学生思考,并把知道的地形类型名称填在课本上。【板书】地形多种多样: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新课教学)【展示】五种地形的五幅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分别选择五种地形中的一种,介绍它的特学优中考网 点。教师随机插入多媒体直观演示海拔的计算方法。【展示】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对山脉加以说明。【提问】山脉、山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表示?学生思考后回答。【承转】用这种方法我们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些世界著名的山脉,看谁找得快、找得多。学生练习活动,请一两
7、个学生说一说。【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了山脉、山地的特点,也知道了世界的一些著名山脉,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提问】下面谁来介绍其他的地形类型?学生分别介绍平原、高原。教师出示内蒙古草原的图片请学生辨认,以说明高原和平原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提问】有关地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练习】请学生观察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并完成课本第 29 页自我测评 l。【提问】谁能说说世界地形的总特征?【小结】世界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占的比例大,平原占的比例小。【承转】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而且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展示】世界的气候图。【提问】(1)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语?(2
8、)分析这些词语说明了气候的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展示】浙江省 2001 年四季气候要素统计概况表,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资料,说说浙江省的气候特点。学生联系资料及生活经验思考,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提问】那么我们浙江省的这种气候属于什么类型呢?提示学生继续观察课本第 25 页图 211 世界的气候,从图中去找答案。【提问】全球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外,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呢?学生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一一说出世界气候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气候名称在图上显示其分布区域,然后展示一张完整的世界气候图。【提问】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各种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分布的?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意见。教
9、 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注空缺的部分。学优中考网 气候特征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气温共同点 降水差异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的两侧 终年高温 依次减少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南部、南部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提问】我们可不可以依据一定的方式把世界气候归纳成几类?学生可能划分成三类:热带、温带、寒 带;也可能划分成四类:热带、温 带、寒带、高山气候( 把高山气候单独列为一类);还可能分为五类,大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把亚热带气候中的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单列出来成为一类。【练习】课后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表格:表一:(按降水时间不同)气候类型 主要
10、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表二:(按降水差异)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展示】阅读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庐山大林寺桃花这样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提问】阅读思考这首诗反映的是什么类型的气候?(高山气候)(课堂小结)【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归纳:世界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类型。气候也复杂多样。教 师补充并呈现完整的板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优中考网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认识社会的方法。
11、【承转】这节课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进行学法总结。【总结】要了解自然环境,其实除了看书、看图、课外查找资料等方法,还有更好的方法社会实践(实地考察)。课后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包括地形、气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进行一次考察,尝试研究性学习。附板书: 问题研讨对照“课标”,初看起来,这节课从内容目标的操作上难以把握,教材对地形多样的描述非常简单,只列举了五种地形及简要特点,要不要让学生对这些地形在世界的分布作探究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会不会去探究?是否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教材深挖这部分内容?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考虑。对于地形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图文资料,了解
12、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重要的地形单元即可。(2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不同,因而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教材为了说明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两个典型事例:欧洲地中海沿岸与亚洲东南部地区的气候对当地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还提供了多幅世界各地的不同自然景观图片,使学生对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感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体验、感知,密切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考察本地的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民居等方面的特点,了解本地的气候特点。用学生的调查资料来分析气候与人们生
13、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因而学优中考网 造成自然景观的差异。(2)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世界各地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差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由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 教学准备世界各地
14、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程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导人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多幅景观图。教师设问:说说这些地区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思考、复习回忆。一方面对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承上启下导人新课。交流讨论由表及里探究原因教学思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从观察景观图的自然现象人手,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最后判断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教学步骤: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选择其中的一幅景观图,首先说明当地的气候特色,然后补充一些资料,介绍当地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恰当地补
15、充教师收集到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由远及近,从对世界自然环境的了解到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描述。教师让学生从选择景观图开始,课外查找资料,以及进行实地调查等一系列的活动,都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一些资料,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自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学优中考网 小结方法指导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各地多样的地形和复杂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些景观图。【展示】图片(1)终年严寒的北极地区。(2)茫茫的撒哈拉沙漠
16、。(3)地中海之滨。(4)美丽的非洲草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别联系气候特点及不同的动植物进行说明。教师适时补充一些课外信息,如:想了解撒哈拉沙漠中人们的生活,可以去看看台湾作家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还可以从动物世界的录像中了解。【播放】动物世界的一段录像。【承转】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已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现在请你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选择其中一幅印象最深刻的图片。【提问】说说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生活可能具有哪些特色?有的学生选择极地地区的景观图像,从爱斯基摩人的住房、食物、交通工具来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产生活的特色。【承转】现在如果我们想
17、要知道本地的气候特点,还有本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如何的,可以用哪些办法了解?学生思考回答。【叙述】你们所说的看、听、问、查,其实就是人们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的一般方法。上个星期,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社会调查提纲,分三个小组,已利用课外时间对近郊的两个乡镇和气象局进行了初步调查。这节课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分析本地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完成调查报告。首先分小组根据调查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情况设问。【提问】(1)为什么我们这里每年的 57 月一般降水较集中,而 112 月降水较少?(2)农民房屋的屋顶为什么是“人”字形的?学生从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特点、排水等方
18、面进行分析。学优中考网 【叙述】请学生用已学过的词汇根据气象局调查的数据,描述家乡的景色。学生围绕“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自由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认为:丰沛的降水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有的学生认为:降水过于集中会形成洪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并 举出 1998 年的洪灾。有的学生 认为:降水太少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会造成旱灾,因此最好是“风调雨顺”。【提问】那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条件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思考。【叙述】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会辩证地思考并分析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团结合作,一起完成调查表。学生整理填写调查表,教师予以指导。(课堂小结)【提问】今天这堂
19、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了解,特别是对家乡的气候特点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了解的?看书、看图表、课外收集资料,还有社会调查 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认识社会的方法。认识社会不仅可以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还要深入到社会中,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 问题研讨由于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构建起“知识信息圈”。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恰当处理教学与调查的关系,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是教师应研讨的问题。学优中考网 学)优)中 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