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16867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推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 24 出师表(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出师表研学案 (新授 1)预习研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3、掌握一、二段重点文言词语、句子。4、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课前演练】 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2、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

3、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 年),诸葛亮 27 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古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茅庐对【学法指导】文言文翻译方法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

4、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 ,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 “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 ,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

5、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自学提示】 1、结合课文范读,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两遍,不会读的字圈画上,请教同学或老师。正音:崩殂( ) 菲( )薄裨补( )遗( )陛下祎( ) 攸( )阕( ) 陟( ) 罚 臧( ) 否( )行( )阵 猥( )自夙( )夜 驽( )钝 诹( ) 攘( )除 斟酌( )2、逐字逐句疏通第一、二段文意,难点和同学商量或向老师请教,达到脱离注释和工具书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的程度。3、掌握重点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表 崩殂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引喻 义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刑 4、阅读第一段

6、,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 ,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小甸子中学九年语文出师表研学案 (新授 1)巩固研学案夯实基础:1、本文作者 ,是三国时杰出的 家 家。他为蜀汉基业可谓 , 。2、表是 3、陆游曾称赞出师表道 , 。4、读准字音:殂( ) 菲( )薄 陟( )罚臧否( )5、解释加点的字;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引喻失义 来源:gkstk.Com6、翻译下列句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

7、陛下也。 来源:学优高考网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能力提升】1、诸葛亮劝后主刘禅对宫中、府中的官员的赏罚要坚持统一标准的句子是 。2、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3、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 。4、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 。【拓展延伸】请简要分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反映了蜀国当时怎样的形势?【反思】学案 (新授 2)预习研学案【课前演练】舌战群儒的故事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

8、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

9、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诸葛亮舌战群儒” ,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

10、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学法指导】文言文翻译方法:(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

11、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 ,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 “三”后应补译上“鼓” (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 ,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自学提示】大声朗读课文后,再次朗读 3、4、5 段。来源:学优高考网1、 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疏通第 3、4、5 段文意,不会读的圈画上,请教同学或老师。达到脱离注释和工具书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的程度。3、掌握重点注释。简拔 遗 咨

12、 淑 均 4、分别概括 3、4、5 段主要内容。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5、背诵课文。巩固、检测习题【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以遗陛下( ) 裨补阙漏 ( ) 桓帝( )倾颓(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划两处)来源:gkstk.Com是以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 众议举宠为督。 3、翻译下列句子。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能力提升】按要求原文填空。1. 写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3.诸葛亮在文章中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目的是什么? 4.这些建议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拓展延伸】常言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请你联系课文第五段谈谈对你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 50 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