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16524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幸福课堂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和平的期盼1 新闻两则【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重点)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课时计划】2课时,一课时学习一则新闻。第一课时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

2、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

3、,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荻港(d) 锐不可当(dng) 泄气(xi) 要塞 (si)溃退(ku) 签订(qi n) 督战(d) 歼灭(ji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 被打垮。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

4、已:已经。歼灭:消灭(敌人)。3背景介绍来源:学优高考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束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4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

5、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2)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 即“电头”) 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学法指导一:【找新闻导语的方法】1注意导语的特征。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

6、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义等。2注意导语的位置。比较短小的新闻(只一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 (多段话)时一般是第一段话。学法指导二:【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细;反之,略写或不写。 (3)新闻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导语为第一句话。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

7、(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交流点拨】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3通读课文,口头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来源:gkstk.Com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

8、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位领袖,更是一位诗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西起九江(不含)。【交流点拨】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交流点拨】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交流点拨】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9、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交流点拨】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构思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交流点拨】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

10、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学法指导三:【记叙类文章中议论的作用】1承上启下,统叙全文。2引发读者思考。3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

11、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交流点拨】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阅

12、读材料,完成问题。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 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3名宇航员丧生。“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

13、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1写出新闻的要素。(1)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11点38分。来源:学优高考网(2)地点:美国。(3)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2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明这次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附:板书设计】Error!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军 横 渡 长 江特点:及时、准确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法指导四:【品味比喻句的方法】1明确比喻的特征。比喻能够形象生动、简

14、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答题格式:把_比作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研读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绥靖(su jng) 阌乡(w n) 聿(y ) 鄂() 豫(y)2背景介绍1947年6月底,

15、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交流点拨】开头的“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是导语部分,以下是主体部分。2默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填表。【交流点拨】人物 中原我军时间

16、 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 南阳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交流点拨】此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我军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赢得

17、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2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来源:学优高考网【交流点拨】“弃城”“逃窜”等词的运用,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也揭露了敌人被动挨打、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来源:学优高考网步骤四 文本精读 深层理解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除了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这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交流点拨】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

18、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必然性。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旨是什么?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交流点拨】这则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消息,概述了一年多来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找异同点1回顾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将两则新闻相同的地方找出来。【交流点拨】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

19、略进攻阶段。2快速阅读两则新闻,将两则新闻不同的地方找出来。【交流点拨】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来源:学优高考网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连历史与现在。纵横挥洒,引而

20、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附:板书设计】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导 语 概 述 我 军 解 放 南 阳背 景 南 阳 自 古 是 兵 家 必 争 之 地蒋 先 重 视 后 放 弃 南 阳 )南 线 解 放 军 的 伟 大 胜 利 河 南 全 省 基 本 解 放恢 复 建 立 根 据 地纠 正 了 “左 ”的 错 误敌 人 弃 城 而 逃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