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教学重点:1、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
2、篇“记” ,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1、小组学习讨论。(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2、交流:(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这样看来,古
3、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 ,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 ,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4、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 ,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文题为岳阳楼记 ,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 ,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
5、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
6、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 ,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
7、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
8、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古仁人”思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唐 李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 杜甫)读一读 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儒家学说: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 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
9、匹夫有责。孙中山: 天下为公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四、品味、欣赏课文1、欣赏课文录音。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1)立意、构思、章法。(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
10、、讨论。4、集体交流。5、教师小结。(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11、。 五、课堂练习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希文,宋朝 家、 家。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书写岳阳楼(3)春和景明画 霪雨阴风图(4)迁客因物而喜 骚人为己而悲(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 莫做迁客骚人一、:检查背诵及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二:赏析文章1、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
12、的用意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介绍岳阳楼的美景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第五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旷达胸襟“微斯人,吾谁与归?”劝勉之情2、 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景象千变万化二、三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4、 “一切景语皆情
13、语” ,作者在描写岳阳楼景色同时也有抒发了情感,从二、三、四段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看看这些语句抒发了什么情感以及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 ,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小组研讨1、你是如何理解“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滴,而全不在意。他
15、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抱负。2、你能列举一些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四:齐读课文,想一想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明确: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2、作者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明确: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千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 ,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五:作业布置作业本第 27 课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