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130.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刈麦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2简介作者:白居易(公元 772 年846 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
2、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3、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2)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
4、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3)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税”)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3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三、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
5、,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赤壁 过零丁洋 赤壁一、导入新课: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 208 年,曹操挥军百万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 34 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争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4二、指名朗读赤壁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三、思考探究: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赤壁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2体
6、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
7、,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四、导入: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5
8、五、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六、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9、(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
10、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齐读这首诗。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6七、布置作业:背诵 第三课时:己亥杂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己亥杂诗一、导入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 年),得年五十岁。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
11、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 350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二、对诗句的理解: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12、。三、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7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著态度。
13、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六、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七、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独立思考
14、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1)写景部分:(头三句)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案-30 诗词五首8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聚”“怒”)(2)抒情部分:(四一七句)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
15、的历代王朝。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灾难频繁,百姓受苦)(3)议论部分:(余下句):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八、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九、默写这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