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之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揣摩诗化语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桥梁专家茅以升语:“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及唐文学家张鷟“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从功用与审美两个角度导入,引出画家眼中的桥(吴冠中的几幅“桥”的画) ,进而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为本文感受桥之美作铺垫。(资料: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
2、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这些字词。煞 风景 发闷 弧线 拂 纤细 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从文中找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明确: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注重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探寻作者笔下的桥,感受“桥之美”、为了说明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
3、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画出。明确: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结合课文语句注意区分出例子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明“桥之美”:正面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反面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本文第四、五两段有描述桥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桥之美”美在何处。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备: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4、。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读好、品好相关美句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明确: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 。四、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不同点:内容上, 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 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五、作业、收集有关桥的诗文,了解了解文人眼中的桥。、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桥之美” 。(注意:用描写抒情语言抓住事物某方面特点,抒发自己独特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