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优中考网 2010 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助学方案(人教新课标)一、字词扫描1会读会写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根深蒂固(d)轻而易举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持之以恒孜孜不倦(z )汲取(j)不言而喻(y)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肇 zho 嘹 lio 望 彷徨 png hung第十五课短文两篇藻饰(z o sh)狡黠(xi)诘难(ji nn)伦理(ln)滞碍(zh )寻章摘句(zh i)味同嚼蜡(jio l)吹毛求疵(c )不求甚解(shn)狂妄自大(w ng)咬文嚼字(yo jio)因小失大豁然贯通(hu)开卷有益文采藻饰(z o sh)要诀(ju)睾贤(go)傅彩
2、(f)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玄虚(xun) 诓骗(ku 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会译会用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汲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学优中考网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毫不相关:一点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止步不
3、前:停止脚步不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 ,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
4、千秋万代。第十五课短文两篇藻饰:修饰文辞。怡情:使心情愉快。狡黠:狡诈。诘难:诘间,为难。滞碍:不通畅。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学优中考网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学究:迂腐的读书人。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家谱:家族
5、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说谎话骗人。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二、文句采撷课内采撷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3渡头余落日,
6、墟里上孤烟。4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5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学优中考网 6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 我中了!“7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8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你这客人好不规矩,体面人也这样找麻烦。课外拓展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文学资讯第
7、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1948 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 、 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 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
8、诺贝尔物理学奖。第十五课短文两篇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邓拓(1912-1966) ,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 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 年作者应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 152 篇专稿,主要学优中考网 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
9、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四、基础演练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汲取( ) 推敲( )恭喜( ) 对称( )模
10、式( ) 创意(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根深 d( )固 孜孜不 jun( )持之以 hn( ) qi( )而不舍不言而 y( ) 轻而 y( )举一 sh( )无成 自言自 y( )3.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丢弃、放弃、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获取、获得、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探索、探求、探究、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缺少、缺乏、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学优中考网 形容事
11、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 )(3)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5.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某心理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6.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使它成为一段句意完整、明确的话。正确的语序是(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
12、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A. B.C. D.二、整体感知1.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xyzkw.Com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
13、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2.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学优中考网 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 1519 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3.不是因果关系复句的一项是( )A.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 C 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B.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C.正因为如
14、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D.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_5.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_参考答案一、1.j qio n chn m chun2.蒂 倦 恒 锲 喻 易 事 语3.放弃 汲取 探求 缺乏4.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5.C6.C二、1.D2.D3.B(并列复句)4.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5.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
15、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知识学优中考网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D.以为只要很“用功” ,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 B追求最高理想C探讨自己 D探究事物的道理3.根据本意写出相应的成语(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2)把手拢在袖子里一旁观看。 ( )(3)一抬脚就成功。 ( )(4)事情在于人做。 ( )4.下列句子加
16、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B.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会的。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D.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_ 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 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 _寻求新知识,_ 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实验的过程_ _消极的观察,_ _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 _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_ 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来源:xyzkw.Com6.
17、“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B.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C.春秋 论语 孟子 礼记D.韩非子 列子 孟子 庄子学优中考网 二、整体感知1.填空。丁肇中,美籍华裔_ _家,1976 年获得_奖。大学中提出的_ _、_ _、_ _、_ 、_ _、_ _、_ _、_ _、_ _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2.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3.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_4.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
18、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_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_参考答案一、1.B(A 项中的“查”应为“察” ,C 项中的“意”应为“毅” ,D 项中的“尊”应为“遵” 。 )2.D3.一帆风顺;袖手旁观;一蹴而就;事在人为。4.C(A 项应为“发现” ,B 项应为“领悟” ,D 项应为“支配” 。 )5.但是,因为,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但,而且。6.B二、1.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
19、想象力、有计划的。3.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4.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学优中考网 使语言表达严密。5.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藻饰(zo) 狡黠(xi) 大而无当(dn)B.诘难(nn) 咀嚼(jio) 味同嚼蜡(ju)C.滞碍(ch) 劝诫(ji) 抠字句(ku)D.轻鄙(b) 粗糙(co) 吹毛求疵(c)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
20、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来源:学优中考网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总之,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4.对下列复句间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观其大
21、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A.并列;因果;转折;递进B.递进;假设;递进;因果C.并列;假设;转折;因果学优中考网 D.递进;因果;递进;转折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比喻;排比;比喻;引用B.比拟;反复;夸张;比喻C.对比;排比;比喻;拟人D.比喻;反复;夸张;引用6.
22、给下列成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豁然贯通( )因小失大( )A.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B.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C.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D.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E.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二、整体感知1.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_2.文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_3.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_4.填空。学优中考网 谈读书是一篇_(体裁) ,作者是_国哲学家、作家_。全文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_、_和_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是一篇_(体裁) ,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_,他
23、的重要著作是_ 。5.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_“班门弄斧”辩:_“滥竿充数”辩:_参考答案一、1.B(“咀嚼”中的 “嚼 ”读 ju)2.B(A 项中的“彩”应为“采” , “废”应为“费” ;C 项中的“爵”应为“嚼” ;D 项中的“磨”应为“摩” 。 )3.B4.C5.A6.C D E B A二、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3.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随笔;英;培根;目的;方法;作用;杂文;邓拓;燕山夜话。5.可喻指
24、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可新解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可新解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学优中考网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玄虚(x) 诓骗(kun) 脊梁(j)B.渺茫(mio) 省悟(xn) 脂粉(zh)C.笼罩(ln) 抹杀(m) 宰相(xin)D.慨叹(ki) 玄虚(xun) 筋骨()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污蔑3.对下列加
25、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B.国联就渺茫。 (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C.有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5.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
26、失掉自信力了。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二、整体感知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 1934 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学优中考网 B “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D “四书”包括大学
27、、 中庸 、 论语和孟子 。2.填空。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和_。前者是_,后者是_。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_、_、_。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_。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4.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
28、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中的:“脂粉”是指:_“筋骨和脊梁”是指:_“状元宰相”是指:_“中国人”是指:_5.选择衔接恰当的项。通过对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实质的层层剖析,真相大白,原来过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揭开他们的西洋景,只不过是( )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B.中国的脊梁学优中考网 C.全体中国人D.想把自己装扮成“爱国英雄” ,以掩盖其卖国求荣的嘴脸。6.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并回答问题。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单
29、句:_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单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_参考答案一、1.C(A 项中的“脊”读 j,B 项中的“脂”应读 zh,D 项中的“玄”应读xun。 )2.A(B 项中的“拂”应为“佛” ,C 项中的“扑”应为“仆” ,D 项中的“污”应为“诬” 。 )3.B(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4.:“” , ;5.A二、1.C2.立论;驳论,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说明它是正确的;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驳论据,后驳论点。3.D4.公开的文字以及御用文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所作所为。指
30、前面作者歌颂的四种人。是借代用法,代指达官贵人和御用文人。整个的中华民族。5.D6.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把并列成分拆开,将“有” 、 “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五、阅读提升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来源: 学优中考网 xyzkw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学优中考网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
31、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
32、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第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_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4.“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一句中, “这些”指代什么?_5.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参考
33、答案1.引起下文。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学优中考网 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4.“经常保持好奇心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D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 ,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34、” ,自从对国联失望以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和敌论据是什么?_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_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C.通过驳敌论证来驳敌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 “自欺力”是指学优中考网 _。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 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来源:xyzkw.Com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从“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到“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范围。用上这半句是说理更具严密性。3.C4.“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5.D学优中考网 学 优中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