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4807441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58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8.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欣赏: 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 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 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 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 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 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 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 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精神。,(一)解题“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

2、营造的宫殿。“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 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 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 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 称为“小李杜”。古文方面, 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 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 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

3、献,在 “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 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 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 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本文的生字词,缦回 mn 不霁何虹 j 妃嫔媵嫱 pnyngqing 焚椒兰 jio 辘辘 l 杳不知 yo 尽态极妍 yn 剽掠 pio 鼎铛 chng 迤逦 yl锱铢 zzh 架梁之椽 chun 在庾之粟粒 y s 横槛 jin 呕哑 u y 参差 cn c 囷囷 qn 鬟 hun,城 门,宫 舞,水榭楼台,阿房宫前殿,骊山陵远眺,仿秦宫殿,一号站平台 http:/ 杵菵牁,仿秦城门,仿秦台榭,详细课文注释请

4、点击,(1)词类活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辇来于秦骊山北构而西折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缦”原为一种帛,名词。现做“回“的状语像缦一样。),(“辇“古代一种人拉的车名词。带宾语,作动词乘辇。),(名词“北西“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哀,为动用法,为哀。鉴,意动用法:以为鉴。),(2)一词多义,六王毕,四海一 五步一楼使天各爱其人 秦爱纷奢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统一),(一座),(爱护),(喜爱),(萦绕),(久),(使灭族),(家族),一,

5、爱,缦,族,(3)古汉语句式,、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多于市人之言语。(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灭掉六国的人,其实是六国自己。),句意是:比集市上众人的话语还要多。),(4)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走:跑、奔。今常用义为:行)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指廊腰;斗角,指檐牙。即走廊如钩向心,屋檐如角相对。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计,明争暗斗。) 3几千万落(落:座。今常用义为:下降、衰败),思考: 1.全文共四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四段之间的内容和 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2.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所给材料明确层次关系,一、铺叙阿房宫的雄

6、伟壮观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蹈覆辙,叙,议,谏,4、段意理解设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 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 染力?,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四、总评,歌舞之盛,宫女珍宝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夸张,又富于想象,且比喻奇巧新颖。后面发议论,回环往复,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发人深省。语言上骈散兼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一扫汉赋那种平板单调的这篇赋充分体现了唐代文赋的特点,即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面极力铺叙渲染宫殿弊病,成为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