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井游记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 ,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
2、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第 1 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 、 “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 2 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 3 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 ,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
4、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 “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 ;写春水。 “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 ,与第一段对照。(1)
5、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3)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
6、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 ;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 “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 4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8、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6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 ,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
9、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7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 性情” ,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8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9.提问:北京一带早
10、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10.提问:第 1 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11.提问:第 2 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 1 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 ):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第 2 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 ):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 3 层(“始知”到“未之知也” ):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1
11、2.提问:第 2 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 ,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 “山峦” 、 “柳条” 、 “麦田” 、 “游人” 、 “鸟” 、 “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13.提问:第 3 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14.提
12、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15.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16.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
13、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14、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花朝节(zho) 廿二日(nin) 倩女(jng)B麦田浅鬣寸许(li) 泉而茗者(mng) 靧面(gu)C罍而歌者(li) 红装而蹇者(jin) 汗流浃背(ji)D曝沙之鸟(bo) 呷浪之鳞(xi) 未百步辄返(zh)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1)给画线部分填空。游人虽未盛,_,_,_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_,_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2)句写_句写_句写_,作者由物及人,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_,有动有静,抒发了作者_。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膏微润(肥沃) B鳞浪层层(像鱼鳞
15、似的浪纹)C局促一室之内(狭小) D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4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冻风时作 于时冰皮始解B呷浪之鳞 鳞浪层层C于时冰皮始解 始知郊田之外D欲出不得 偕数友出东直5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B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C未之知也 曝沙之鸟D泉而茗者 红装而蹇者6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鳞浪层层 B呷浪之鳞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鳞次栉比7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D本文比喻新鲜、贴
16、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8翻译下面的句子。(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_(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_二、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
17、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始)B髻鬟之始掠。 (梳、掠)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吸而饮)D红装而蹇者。 (跛足)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C游郊田 D郊田美景
18、5这段文字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柳有人的_,鸟有人的_,水有人的_。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语言的创新与应用。1 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 ,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_2 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_基础题一、1C 2 (1)略 (2)人 主观感受 动物 一幅早春郊游图 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3C 4D 5C 6B 7B 8略。 (见课文翻译)二、1D 2C 3A 4B 5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 鱼 6悠然自得 皆有喜气 无比快乐 7容貌 感情 体态情意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创新题1略。2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