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视图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三视图在机械制造、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三视图设计的、制造的物体。本节教学时可首先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于实物,先抽象出其几何体,然后再尝试画出其三种视图。本节内容丰富形象,不枯燥,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三视图概念及特征,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2通过画三视图,体会几何体及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物的拼摆及不同方法的观察,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视图的学
2、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对待和分析问题,学会全面认识事物,而不能片面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2进一步体会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生活,体味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几何体及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由三视图想象并做出原几何体;疑点:在三视图中,看不见的轮廓线要求画为虚线,有时会漏画虚线或画为实线。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几何体实物,多媒体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视图也可以看作物体在某一个角度的光线下的投影。对于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到的视图可能不同。你能说
3、出这三个视图分别是从那个方向观察这本书时得到的吗?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先从身边的实物入手,由简入深地认识三种试图,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二、一起探究视图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程建设,通常是按事先设计好的图纸来进行施工的,要看懂这些图纸,首先要学会视图。我们知道,单一的视图通常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面的形状,为了全面地反映物体的形状,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多个视图来反映物体不同方面的形状。例如下图中右侧的视图,可以多角度地反映飞机的形状。师:过去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等同于一束平行光线从物体的正面照射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等同于物体的正投影,如图。那么三视图是什么样的呢?如图 29.2-3(
4、1) ,我们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例如墙角处的三面墙壁)作为投影面,其中正对着我们的叫做正面,正面下方的叫做水平面,右边的叫做侧面。一个物体(例如一个长方体)在三个投影面内同时进行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如图 29.2-3(2) ,将三个投影面展开在一个平面内,得到这一物体的一张三视图(由主观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组成) 。三视图中的各视图,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示物体,三者合起来就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物体的形状。教师强调:(1)三视图与以前我们学习的从三个方向看物体所得到的
5、图像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又从投影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并且对三个方向作了更明确的规定。(2)三视图位置有规定,主视图要在左上边,它下方应是俯视图,左视图坐落在右边。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再结合图 29.2-3 的两个图,我们一起探究以下问题:1主视图与物体的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宽有什么关系?2俯视图与物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高有什么关系?3左视图与物体的高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长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交流意见。同学回答:1主视图的长和高分别是物体的长和高,主视图不能反映物体的宽度;2俯视图的长和高分别是物体的长和宽,俯视图不能反映物体的高度
6、;3左视图的长和高分别是物体的高和宽,左视图不能反映物体的长度;老师总结:可见,在物体的三视图中,主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长和宽,俯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高和宽。画三视图时,三个视图要放在正确的位置,并且使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相等。三、经典例题例 1 画出图 29.2-4 所示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查看学生画图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然后找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所要求的图形。分析:画这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观察它们。具体画法为:1.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2.在
7、主视图正下方画出俯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长对正” ;3.在主视图正右方画出左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高平齐” ,与俯视图“宽相等” 。解:此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演示这种题的做法。四、做一做如图,左边是由一组小正方体积木搭成的模型,在右边的三个平面图形中,请指出它们分别是模型的那种视图?学生独立完成,从左到右分别是:左视图、主视图和俯视图。五、练习课本 P119 练习 1 题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几个概念2三视图的特征七、作业课后练习 1、2、3 题八、板书设计三视图(1)概念 三视图的特征 例题 做一做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视图?三视图有什么特征2画出三棱柱的
8、三视图。三棱柱的三视图在上节课的内容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此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二、观察与思考请同学们说出画出的三视图是什么样子,许多同学画出的都是下图所示图形提问:这个图能完全反映三视图的特征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发现三棱柱的主视图中有一条线看不见。师总结:在画三视图时,我们规定: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画成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画成虚线,因此三棱柱的主视图应该如下图所示的样子。三、经典例题例 2 画出图 29.2-6 所示的支架(一种小零件)的三视图。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画出三视图,然后四人小组交流,看自己画的图和同伴有什么不一样的,一起探究正确画法。老师下面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
9、时纠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棱柱的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长度的区别;画视图时,在什么情况下用虚线表示。分析:支架的形状: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构成的组合体。画三视图时要注意这两个长方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查看学生画图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然后找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所要求的图形。解:图 29.2-7 是支架的三视图。教师再次总结注意事项:1画三视图时,要注意找准确物体的位置。2. 三种视图中,主、左视图的高要相等,左、俯视图的宽要相等。主、俯视图的长要相等。例 3 图 29.2-8 是一根钢管的直观图,画出它的三视图。分析:钢管有内外壁,从一定
10、角度看它时,看不见内壁。为全面的反映立体图形的形状,画图时规定: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他部分遮挡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解:图 29.2-9 是钢管的三视图,其中的虚线表示钢管的内壁。四、做一做如图,这是某机器零件的示意图。(1)请画出它的主视图;(2)小明画出了机器零件的俯视图和左视图,你认为他画的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过来。学生活动:小组探究五、练习课本 P119 练习 2、3 题六、小结:画三视图注意九个字“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即主视图与俯视图中的长(水平的)相等,并上下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中的高(垂直的)相等,并左右对齐;左视图中的宽(水平的)与俯视图中的
11、宽(垂直的)相等) 。七、作业课后练习 6、7 题八、板书设计三视图(2)画三视图注意事项 例 3 例 2 做一做第三课时:一、一起探究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怎样由几何体画三视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由视图想象、描述几何体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组三视图,分别描述出对应几何体的形状。学生发挥想象力,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师生一起分析。分析:由三视图想象立体图形时,要先分别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立体图形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然后再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图形。解:(1)从三个方向看立体图形,图像都是矩形,可以想象出:整体是长方体,如图 29.2-11(1)所示。(2)从正面、侧面看立
12、体图形,图像都是等腰三角形;从上面看,图像是圆;可以想象出:整体是圆锥,如图29.2-11(2)所示。师总结规律:解决此类问题,要善于联想,合理分析,把握符合题意的多种可能性,构造物体构架,从而辨别物体形状。二、经典例题例 4 根据物体的三视图(图 29.2-12)描述物体的形状。分析:由主视图可知,物体正面是正五边形;由俯视图可知,由上向下看物体是矩形的,且有一条棱(中间的实线)可见到,两条棱(虚线)被遮挡;由左视图可知,物体的侧面是矩形的,且有一条棱(中间的实线)可见到。综合各视图可知,物体是五棱柱形状的。解:物体是五棱柱形状的,如图 29.2-13 所示。思考:请对照三视图与想象出的立体
13、图形,指出三视图中各线条分别是立体图形那部分的投影。三、亲自动手某工厂要加工一批密封罐,设计者给出了密封罐的三视图(图 29.2-14) ,请你按照三视图确定制作每个密封罐所需钢板的面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引导,首先明确几何体形状再进行计算。分析:对于某些立体图形,沿着其中一些线(例如棱柱的棱)剪开,可以把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展开图。在实际的生产中,三视图和展开图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解决本题的思路是,由三视图想象出密封罐的立体形状,再进一步画出展开图,从而计算面积。解:由三视图可知,密封罐的形状是正六棱柱(图 29.2-15) 。密封罐的高位 50mm,底面正六边形的直径为 100mm,边长为 50mm,图 29.2-16 是它的展开图。由展开图可知,制作一个密封罐所需钢板的面积为: 16502650sin623().2790()m学生可以课下动手实际的做一做,提高动手的能力。四、练习课本 P121、P122 练习五、作业课后习题 4、5 题六、板书设计三视图(3)大家谈谈 例 4 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