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2教学要求1. 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的特点。2. 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3.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4.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5. 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内容点析1关于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1)世界人口在 18 世纪(特别是 18 世纪 30 年代)以后,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课本中不仅有文字叙述,而且以图 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予以辅助说明。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斜率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从图 4.1 可以看出: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 30 年代,人口增长曲线还是比较平缓的,说明这一时期
2、的世界人口增长还是比较慢的;19 世纪 30年代至 20 世纪 50 年代,人口增长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说明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了;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人口增长曲线的斜率更大了,说明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进入 21 世纪,人口增长的预测曲线(虚线)的斜率较 20 世纪末叶稍缓一些,说明未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缓。除此,课文还设计了活动 3,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根据资料绘制人口统计图(柱状折线图)的基本方法,并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2)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课本采取了文字叙述和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说明。图 4.2 以比
3、较形象的天平说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 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居民与聚落第四章同时,课文还设计了活动 2,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2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重点是要讲清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至于造成人口分布
4、不均匀的原因,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只要使学生知道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就可以了。3关于“人口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以及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课本中的第一自然段作了概述,然后通过图 4.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中的照片以实例说明。课文还设计了活动 1、活动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活动 1 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认识现今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之快;活动 2 则要求学生通过
5、讨论,更全面地认识、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2)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课文仅以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叙述和阅读材料“不同的人口政策”予以点明。(3)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课文以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叙述、图 4.8 和活动3 的组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示意图和讨论来理解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组织学生讨论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时,要使学生既能认识到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又能认识到过多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居住、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面影响。4关于“不同的人种” ,课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世界三
6、大人种的特点、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1)课本中的第一自然段,首先说明不同人种根据不同人的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特征等体质方面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然后通过图 4.10“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中的三幅照片及相关的文字描述,说明了世界三大人种不同的体质特征。课文之所以说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 ,是因为世界人种还有其他多种划分的方案。(2) 课本中的第二自然段,说明了世界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开展活动 1,通过阅读图 4.11 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课文中的活动 2,其目的在于使
7、学生认识世界人种“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一些原因。(3)课本中的第三自然段,则是要求学生确立“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教学建议【世界人口的增长】1. 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的两个问题,由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2.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分析图 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3. 按课文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 先组织学生依据图 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世界人口从 1830年的 10 亿到 1999 年的 60 亿,人口每增长 10 亿所需的时间,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8、2)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 从 1830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每增长 10 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3) 最后,请学生归纳从 1830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增长的规律:从 1830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每增长 10 亿人口所需时间逐渐趋(短) ,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理解图 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并请学生根据图 4.2,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式。5. 按课文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活
9、动。(1)先组织学生依据活动 2 所提供的资料,分别计算出表中所列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2)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比照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填写下表: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 高 高 高巴西 英国 德国 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在减
10、少。 )6. 指导学生理解图 4.4 中 1950 年、1960 年、1970 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的差异很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补充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情况的讨论。(1) 先组织学生依据图 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提供的统计数据,比照已画出的部分柱状折线,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2) 组织学生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讨论:1950 年至 20 世纪末这 50 年间,世界人口增长率有何变化?非洲的人口增长率是怎样变化的? 非洲人口增长的情况与全世界相比,有何明显的特点?平均年人口增长率时间世界
11、 非洲19501960 年 1.88% 2.23%19601970 年 1.97% 2.26%19701980 年 1.84% 2.27%19801990 年 1.83% 2.28%19902000 年 1.56% 2.21%【世界人口的分布】1.由于人口分布涉及“人口密度”这个概念,所以在导入这一部分内容教学后,可先组织学生按活动 1 开展活动。(1)指导学生根据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2) 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2. 学生掌握 “人口密度”这一概念后,指导学生读图 4.5“世界人口的分布” ,要求学生据
12、图说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3. 按课文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理解世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1)先指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 200 人以上地区)和人口稀疏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亚洲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 。(2) 对照图 3.17、图 3.21 和世界地形图填写下表:地区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亚洲东部 1020 1000 平原亚洲南部 20 1000 平原人口稠密欧洲 010 5001000 平原区 北美洲东部
13、 1020 500 平原撒哈拉大沙漠 20 200 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 1020 200 沙漠亚马孙平原 20 2000 平原亚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10 500 平原、山区人口稀疏区青藏高原 10 1000 高原(3)说明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 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 200 人以上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从自然条件分析: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较为适宜;同
14、时,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河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北美洲东部主要是五大湖地区) ,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 1 人以下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定居人口的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人口问题】1.按课文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进
15、一步认识现在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之快。(1) 先指导学生计算出,每年增长 8 000 万人口,那么,每天、每小时、每秒钟所增长的人口数:每天增长 219 028 人(一年按 365.25 天计算) ;每小时增长 9 126 人;每秒钟增长 2.5 人。(2) 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出,如果按每年增长 8 000 万人口,那么,经过多少年,全世界又将增长 10 亿人口。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组织学生围绕图 4.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展开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并按课文活动 2,通过这一活动,以扩展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
16、题的认识。教师可从世界粮食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等方面启发学生展开讨论。(1) 先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张小纸,就“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少写出课本图 4.7 所列举以外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2) 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某一个方面的影响。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归纳出本小组所列举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某几个方面的影响。(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将归纳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某些方面的影响在班上宣讲。(4)最后,全班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归纳。3. 读图 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 ,说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
17、力过剩;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在指导学生读图 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及自己所见所闻,说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些原因。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提出“人类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数量”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5.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图 4.8“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围绕“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对于乡村学生,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这一问题展开讨
18、论。6.按课文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先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张小纸,就“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写出至少一个实例。(2)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实例。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归纳出本小组所列举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实例。(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将归纳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实例在班上宣讲。(4)最后,全班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归纳。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但是,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城市人口问
19、题。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人种的分布】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 4.10(教师也可适当补充有关的照片) ,从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等方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各自的体质特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于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2.组织学生按课文活动 1 的步骤,结合读图 4.11“世界人种的分布”,说出世界三大主要人种的分布。3. 组织学生按课文活动 2 的要求,展开讨论。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今世界三大人种“ 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 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这种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一些原因。教师可补充说明:当时欧洲的一些殖民者,用廉价纺织品、铜器、猎枪等工业品,向当地酋长换取奴隶,或大肆搜捕非洲黑人,运往西印度群岛或美洲其他地方,高价卖给那里的矿山主和种植园主,再把换取到的棉花、烟草等廉价原料运回欧洲;然后又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工业品,运往非洲换取奴隶。这种在大西洋上进行的罪恶的循环贸易,被后人称之为“三角贸易”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可适当补充不同人种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实例,使学生确立“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的观念。 按活动 2 的要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