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
2、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3、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
4、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3. 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尊重。我国在传统上强调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个体发展、个体成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人更不愿意与人交流,害怕与人分享。实际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了个人能力所及,合作方能进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之间很难进行合作学习。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不但获得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分歧,客观看待合作与竞争。学优(中 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