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一国家的重建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了解隋朝的建立和全国大一统;知道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三省六部制;知道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2能力培养:(1)帮助学生正确识读大运河地图,使他们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通过分组搜集有关大运河、隋炀帝暴政、科举制等资料和知识,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设计“模拟法庭” 、小型辩论会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运河工程,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开创性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2、。(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领会到,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隋朝的大运河,科举制。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三、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学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手段:自制 CAI 课件。五、教学过程导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统一国家的重建”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问: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之中,直到哪一朝代才又重新统一?(隋)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知识, 对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示课题: 第 1 课 统一
3、国家的重建一、隋、唐的建立和统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你们知道隋朝的哪些情况?(学生自由发言)隋朝是何时建立的?(581 年)又是何时统一的?(589 年)唐朝是何时建立的?(618 年)隋朝修建了一个重大工程是什么?(大运河)(2)自己动手、落实基础:画一张大运河的简图,然后完成大运河的填充练习(要求填出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和中心) 。问:隋炀帝为什么能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得出:隋朝有经济实力,大运河的开凿反证出隋朝经济的繁荣) 。点评:为了突出隋朝繁荣这一特点,设计者用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来进行反证,可谓 匠心独局。电脑展示扬州大运河 ,说明这是现今在历代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大运河,以
4、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经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绘图、识图、填 图的能力。(3)寓教于乐、引导探究:大运河曾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慨的对象,历史上留下了一些有关大运河的诗篇。出示材料: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生齐读)这两首诗对大运河一褒一贬,到底哪种正确?你是如何看待大运河的开凿的?(同学们踊跃发言)对于学生讨论后所形成的观点,老师不下最后的定论。但要适当引导: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应全面、辨证地看问题。同时告诉
5、学生还应渗透环保意识,提醒他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环保意识。把史学上的争论带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前人的争论观点去尝试批驳,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在争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点评:“文史不分家 ”,唐诗的引入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评价大运河创设了条件。(4)协作学习、亲自体会:隋朝和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相似?(秦)为什么如此繁荣的隋朝也只存在了两代呢?请看第四组同学准备的“模拟法庭”:审判隋炀帝。 (公诉人、辩护 律师、法官、杨广等一一就座 )课前准备时,老师提出要求:公诉人调动本组力量多渠道去查找材料声讨隋炀帝;辩护律师要能引经据典,从多角度、全方位为隋炀帝进行
6、辩护;法官要做到公正、严明。通过“模拟法庭 ”,使学生主动地去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不教而教 ”的目的。明确的分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点评:通过“ 模拟法庭” ,使学生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并将终身难忘。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1)电脑展示:唐三省六部制的简表 ,使学生明白:三省互相牵制、多宰相制,最终强化了皇权。(2)各抒己见、拓展思维:你是如何看待推举制的?提问:隋唐以前的人怎样才能做高官?(出身权贵家庭;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这种制度叫什么?(推举制)组织讨论:6 人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
7、,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使学生明确: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为营私舞弊者大开方便之门,这既对个人不公平,也不利于封建统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不同层面看问题的能力。点评:教材淡化处理的“推举制” ,设计者没有一笔带过,而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小组 的讨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取代推 举制成为历史的必然。 (3)隋朝废推举制,创立了科举制,它是一种什么制度?请第三组同学系统介绍。 (学生代表发言做具体介绍,本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请看视频:科举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印象。(4)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
8、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请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自由回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点评: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将科举考试中的试题类型与现在的考试题型相比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5)有没有同学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老师稍作评价)希望学生能对科举制的正面作用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辩论赛做准备。(6)激发兴趣、合理想像:中国古代人认为,人生有四大喜事:久
9、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你能否想像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各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点评:通过设计“ 合理想像 ”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又激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谓 两全其美。 (7)专题辩论:正方:科举考试利大于弊。反方:科举考试弊大于利。(启发、引 导学生认识到:科 举制是政治的开放、是入仕之途的开放, 许多地位低微的人和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中国朝廷做了官。 )通过专题辩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机会、展 现自我的舞台,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发挥其 历史学习的潜能。 辩论过 程中,学生主 动参与其中,个性和见解得到充分张
10、扬,争 论的价值超过了争论的内容。点评:辩题的设置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通过辩论赛,加深了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这样来突破难点,教得自然,学得 轻松。 小结:老师充分肯定学生准备充分、课外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想像合理、敢于质疑。然后提出问题:本课讲统一国家的重建,你是如何理解“重建”的?(“重建”有多重含义:从分裂到 统一;从统一到发展、繁荣;人才选拔的开放性等。)引导学生得出: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短暂而繁荣。总评:本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特点:一、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老师不仅注重如何“教”,更注重学生如何去“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
11、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从整个教学过程的 设计来看, 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主 动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思考、比较、质疑、 讨论、 辩论等方法,在探究、体 验中既获取知识,又领悟到历史的真谛。二、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尤其是“模拟 法庭” 、“辩论赛 ”等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三、在问题的设置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了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某些问题的设置还可适度增加开放性,使学生在拓展性思考中体验到历史学习的意义,受到深刻的历史教育。学优中 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