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147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长春版九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 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背诵课文第 3 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4.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教学重点1. 背诵课文第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2. 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l. 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2. 体会对比的作用。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 “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

2、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1. 作者介绍。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 ,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 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

3、文三大家”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 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 ,并非“序言” ,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2.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4、,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辨明字音。嗜( ) 叱咄( ) 俟( )负箧曳屣( ) 皲( ) 媵( )烨( ) 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加冠) (容臭)冠 臭(冠军) (臭味)(数尺)(舍弃)舍 数 (数落)(宿舍)(数请之)(3)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

5、取消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以衾拥覆(介词,用)(6)重点词语。无从致书以观 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俟其欣悦日再食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提示:1.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

6、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2.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 3 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2. 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一、检查上节课作业。1. 背诵课文第 3 自然段。2. 明确本节课内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7、。1. 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明确:第 1 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 2 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2. 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 。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3.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明确:(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 “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走送之” ,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难。

8、要“趋百里外” ,要“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 ,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以至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吃则“无鲜肥滋味之享” ,穿的则是“缊袍敝衣” 。4.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5. 用自己的话概括诸生求学条件的特点。明确:说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这一层共两句,前一句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四个分句分别说明一种情况,与第一层形成鲜明的对比,简洁而形象地揭示了今日太学生

9、求学条件之优越。第二句通过以上对比,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6.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明确:(1)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2)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3)有专门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7. 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

10、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2)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求学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在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四、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 3 自然段。2. 积累有关“勤奋” “专心”的名言警句。学优 #中 考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