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散文体验高考真题解读阅读本质,一、(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瓦王剑冰 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
2、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我一直
3、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
4、耐力很强。 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
5、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B.第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C.第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D.第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
6、有所贡献。,【解析】选CE。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偏离了本文主旨,娘在雨中修复屋顶,是为了突出瓦的力量。E项,把本文的构思手法定位为“托物言志”有失偏颇,文章形散神聚,紧扣“瓦”而又不拘于“瓦”,既有讴歌赞美,也有伤感担忧,而且说启迪人们“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也有些偏狭和拔高。,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我们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组织答案。答案: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对即可
7、。),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含意。(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揭示了这篇散文的主旨,彰显了作者的主要情绪。从全文看,“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一句把全文分割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照应“欢乐”“痛苦”。,答案:(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
8、可。),二、(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走进腾格里(节选)学群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 . . . . .,. . . . . . .,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
9、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
10、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
11、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
12、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B.第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C.第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
13、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解析】选AC。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作者主要批判了现实的社会,表达对自由的无限向往。而现实社会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扭曲的精神世界。故A项错,概念不完整。第段写月亮与无
14、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主要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并不是借此突出人的伟大。故C项错误。,2.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根据第段的前后语境,我们可以在童年、历史、宇宙、生命等几个方面切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注意,不能简单概括,还要将所得出的结论和理解的依据(原文对应内容)列举出来。,答案:“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15、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注意:答题的依据要加以列举;多角度组织答案。,答案:对
16、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三、(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负重的河流黄毅 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
17、,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你
18、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
19、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
20、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这是每
21、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
22、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选CE。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和欣赏作品形象、内涵的能力。C项,“任何时候”与文章第段“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及相应的阐述矛盾。E项,第段“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选择问句表明作者并没有确定“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2.文中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3、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审题中需要抓住“胡杨林”“作用”“分析”等字眼,答案应该起笔于“胡杨林”,即谈胡杨林的形象特点和胡杨林在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答案: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题目,需要抓住“为什么”入题,简单说,就是“负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而“负重”这个词语不是对塔里木河的赞扬,而是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慨叹,
24、这是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把握的情感基调,也是我们寻找答案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是塔里木河本身的行为让我们慨叹,其次是塔里木河的发展变化历程让我们慨叹,第三是塔里木河直接引发的作为人类的我们的慨叹。,答案: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6分)【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
25、答本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第一是结合文章。所以我们的观点必须要以塔里木河为出发点,谈论的方向是“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这个也是命题人给出的答题限制或者方向。无论怎么回答,都必须要承认河流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认为两者没有关,系,那实际是答非所问。第二是“启示”。在对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定位的前提下,才可以自由发挥。另外在答题中,必须要开门见山,展示自己的观点。即尽量遵循“观点、阐述、再次总结观点”这个模式,唯一可以省去的就是最后的“再次总结观点”。,答案: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流,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
26、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考纲点击】 福建最新考试说明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散文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1)分析作
27、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命题研究】1.考查重点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意思、赏析意蕴)。三者成了散文阅读考查的三驾马车。,2.命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一般都以五选二的形式出现。简答题近几年来的
28、综合性越来越强,一道题目往往综合考查几个考点,如分析结构时涉及对主题的概括,体会语句含意时涉及对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探究题目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一能力要求。,3.选材特点散文选材侧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邃。多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美文名作,强调文学性和审美性。从内容上看,散文阅读秉持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反思,所选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或是对亲情的眷顾与品味,或是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备考策略】1.研究考题,熟悉规律要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中的散文阅读题,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把握,熟悉高
29、考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2.积累素养,提高能力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分的日常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注意复习的针对性,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3.掌握技巧,准确答题在散文的复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审题和答题技巧,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思考,才能准确答题。,文质兼美的散文历来是命题者青睐的体裁,如何读懂散文,和作者情思接千载,畅游古今,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解答后面问题的基础。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可从以下角度切入:,一、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散文,应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来说,散文的有效信息是指文章的标题、结尾
30、和开头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然后快速阅读结尾和开头段落,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这篇文章,看标题,我们会想象“负重的河流”,是一条什么河流,为什么是“负重”的河流;开头段告诉我们这条河是塔里木河,结尾段则点出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而2013年福建卷瓦这篇文章,标题是“瓦”,文章的每一个部分,包括叙事、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瓦”展开的,“瓦”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连接文中的材料,统率着散文的主要内
31、容,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点拨】 散文标题的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的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阅读中,我们就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这里的“负重”就有多重含义。,(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中“负重”二字含义颇丰。由“负重”二字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对塔里木河的赞扬,而是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慨叹。由此也能读懂塔里木河承载的复杂情感,引人深思。,(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如2
3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标题,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哲理。,(4)成为文章的线索或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二、抓住关键语句理思路 文必有思,思必有路。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33、、首括句、尾结句或过渡句,再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如2013年福建卷瓦这篇文章,“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一句把全文分割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照应“欢乐”“痛苦”。理解了这句话,就能明白全文的思路。,三、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 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有哲理的意境。负重的河流可谓托物寄情,托物言理。塔里木河是文章的主要意象,它闻名世界,与环境顽强抗争,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孕育了生命,带来了人类文明,而这条河流却不断萎缩,它的奔腾和
34、消失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在这里,塔里木河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而这一物象引发的更多的沉重的思考与物象本身组成了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所以,阅读欣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做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四、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 在整体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旨之后,可对散文作品的部分语言,结合上下文环境,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对局部或细处语言的分析能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对散文语言的理解离不开文章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涉及句子和段落时,分析表现手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意。 如201
35、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段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极度干旱的描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沙漠的极度干旱说明塔里木河带来的生命的气息,以沙漠的恶劣的环境反衬塔里木河的顽强抗争。,【解读探究】【散文示例】 阅读下面散文,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试回答右栏问题,完成散文的初步阅读。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
36、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到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
37、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王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
38、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联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
39、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整体剖析】1.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看题目:“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假设复句的部分,它引发我们思考会有怎样的结果。看开头:由开头可知文章中心是谈的问题。看结尾:结尾照应开头,通过打比方,形象地回答了“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文化便是公
40、民社会最重要的。,2.抓住关键语句理思路(1)文章思路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第段叙述的故事,表现了戏剧艺术强大的感染力。然后从第段开始,集中论述_,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2)第两段,第段写,第段谈。,3.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因事见理,具体描述的情景,写父亲流泪,写 流泪,写,形成动人的艺术画面,突出表现四郎探母的艺术魅力,为后面论述文化的重要性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如果你为四郎哭泣结尾一段以_设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柔弱”和“强韧”准确地写出了文化的特点: 。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自我核对】1.条件文化为什么重要黏合剂2.(1)父亲看戏流泪文化的重要性(2)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找到同类文化能使零散的、疏离的小团体联结并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3.看戏许多看戏的老人父亲与他的母亲的生离死别4.“细丝”“黏合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