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专题突破练10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20181219173.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专题突破练11变异育种和进化20181219174.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专题突破练9遗传的分子基础20181219175.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第10讲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课件20181219170.ppt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第11讲变异育种和进化课件20181219171.ppt
-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学第9讲遗传的分子基次件20181219172.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题突破练 10 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 b-黑色、C c-乳白色、C s-银色、C z-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研究员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子代表现型交配组合 亲代表现型黑 银 乳白 白化1 黑×黑 22 0 0 72 黑×白化 10 9 0 03 乳白×乳白 0 0 30 114 银×乳白 0 23 11 12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 6 种C.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 4 种毛色2.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 AA、Aa、aa 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 和 Bb 控制红色,bb 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有 6 种表现型B.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 3/16C.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 4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D.红色大花瓣植株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 50%3.昆虫附肢可分为基节、中节和梢节,各节中有数量不等的刚毛。研究发现,a、b、c 三个基因与不同节段的发育有关,a +、b +、c +为野生型基因,a -、b -、c -为突变型基因。下图为不同基因型个体发育到同一阶段的表现型。据图分析,下列推论不合理的是( )A.a+仅影响梢节的发育B.b+仅影响基节的发育C.基节的发育受到 b+与 c+的影响D.中节的发育受到 a+与 c+的影响4.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 3 对等位基因控制,这 3 对基因分别位于 3 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果实重量为 130 g 的植株(aabbcc)和果实重量为 310 g 的植株(AABBCC)杂交得 F1,再用 F1与甲植株杂交, F 2果实的重量为 160~280 g,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 )A.AaBbCc B.AAbbCcC.AABbCC D.aabbCc5.现用山核桃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 F1,F1测交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测交类型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F1 乙 1/7 2/7 2/7 2/7乙 F1 1/4 1/4 1/4 1/4A.F1产生的基因型为 AB 的花粉可能有 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B.F1自交得 F2,F2的基因型有 9 种C.将 F1的花粉离体培养,将得到 4 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D.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该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6.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 与 a、B 与 b、D 与 d)控制,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的 d 基因数多于 D 基因时,D 基因不能表达,且 A 基因对 B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甲所示)。某黄色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 6 种B.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①C.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②D.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③7.人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 X、Y 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8.(2018 福建漳州模拟,28)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 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WW 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雌∶雄=1∶1 B.雌∶雄=1∶2C.雌∶雄=3∶1 D.雌∶雄=4∶19.(2018 山东德州段测,15)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高龄妈妈加入生“二孩”的行列,此时做好遗传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遗传咨询第三步是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C.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需要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D.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10.下图表示某研究小组调查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基本方法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B.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Ⅰ 1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D.Ⅱ 7和Ⅱ 8再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为 25%1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常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人类遗传病,分析、研究人类遗传病对人类遗传病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已知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对患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夫妇所生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3C.某家庭中母亲患血友病,父亲正常,生了一个凝血正常且性染色体为 XXY 的孩子,则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卵细胞异常D.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 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的概率是 9/19二、非选择题12.已知蔷薇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 A、a 和 B、b 控制,A 为红色基因,B 为红色淡化基因。蔷薇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基因型 aaB_、aabb 或 A_BB A_Bb A_bb表现型 白色 粉红色 红色现取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色纯合品种甲、乙、丙分别与红色纯合品种丁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的基因型为 ;用甲、乙、丙品种中的 两个品种杂交可得到粉红色品种的子代。 (2)实验二的 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 ,其中白色的基因型有 种。(3)从实验二的 F2群体中选择一开红色花的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基因型为 aabb 的蔷薇杂交,得到子代种子;种植子代种子,待其长成植株开花后,观察其花的颜色及比例。①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 ,则该开红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②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 ,则该开红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13.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由 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 G6PD而导致溶血,同时女性的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 X 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个家系存在有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是 FA 贫血症(有关基因用 B、b 表示)与 G6PD 缺乏症(有关基因用 D、d 表示),该家系系谱图如下,已知Ⅱ 3携带 FA 贫血症基因。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FA 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 染色体 性遗传。 (2)研究发现Ⅱ 4体内大部分红细胞中 G6PD 活性正常,因而不表现缺乏症。其原因最可能是大部分红细胞中 G6PD 缺乏症基因所在 X 染色体 。 (3)Ⅱ 6与Ⅲ 8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 、 。 (4)若Ⅲ 8与Ⅲ 10婚配,所生女儿患 FA 贫血症的概率是 ,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4专题突破练 10 遗传的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1.A 解析 交配组合 1 中,黑×黑→黑∶白化=3∶1,说明黑对白化为显性,白化为隐性,白化豚鼠的基因型为 CzCz,两个黑色亲本为杂合子,基因型均为 CbCz;交配组合 2 中,黑×白化→黑∶银=1∶1,说明银对白化为显性,黑对银为显性,黑色亲本为杂合子,基因型为 CbCs;交配组合 3 中,乳白×乳白→乳白∶白化=3∶1,说明乳白对白化为显性,乳白色亲本都是杂合子,基因型均为 CcCz;交配组合 4 中,银×乳白→银∶乳白∶白化=2∶1∶1,说明银色亲本与乳白色亲本都是杂合子,也说明银对乳白为显性,所以毛色等位基因的显性程度是 CbCsCcCz,C 项错误。两只白化的豚鼠的基因型都是 CzCz,故两者杂交后代都是白化个体,不会出现银色个体,A 项正确。因该豚鼠与毛色有关的等位基因有 4 个,故基因型中杂合子有 6 种,纯合子有 4 种,共 10 种,B 项错误。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 3 种毛色,如第 4 组杂交组合,D 项错误。2.B 解析 依据题意,控制花瓣形态和颜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 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有 5 种:红色大花瓣(AAB_)、白色大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_)、白色小花瓣(Aabb)、无花瓣(aa_ _)。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AAB_)占1/4×3/4=3/16。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有 4 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共 3 种表现型:红色大花瓣、白色大花瓣、无花瓣。红色大花瓣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无花瓣植株的基因型为 aa_ _,AABB×aa_ _→AaB_,后代均为红色小花瓣;AABb×aaBB→1/2AaBB,1/2AaBb,后代均为红色小花瓣;AABb×aaBb→3/4AaB_,1/4Aabb,后代中 3/4为红色小花瓣,1/4 为白色小花瓣;AABb×aabb→1/2AaBb、1/2Aabb,后代中 1/2 为红色小花瓣,1/2为白色小花瓣。3.A 解析 a +发生突变,中节和梢节上都没有刚毛, a +影响中节和梢节的发育;b +发生突变,基节上没有刚毛,b +仅影响基节的发育;c +发生突变,基节上没有刚毛,中节下面有刚毛,c +影响基节和中节的发育。4.B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 3 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可知 3 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 30 g。F 2中果实重 160~280 g,也就是说 F2的基因型中有 1~5 个显性基因。由题意知,F 1的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的配子有 6 种,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配子基因型为 ABC,所以甲产生的配子最多含 2个显性基因,B 项符合题意。5.D 解析 父本 F1(AaBb)与母本乙(aabb)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1∶1∶1,而实际比值为 1∶2∶2∶2,由此可见,F 1产生的基因型为 AB的花粉可能有 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A 项正确。F 1的基因型为 AaBb,其自交所得 F2的基因型种类为 3×3=9(种),B 项正确。F 1(AaBb)能产生 AB、Ab、aB、ab 4 种配子,因此其花粉离体培养可得到 4 种表现型不同的单倍体植株,C 项正确。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F1产生的基因型为 AB 的花粉有 50%不能萌发,由题意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 项错误。6.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 aaBBdd 和 aaBbdd 两种。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 aaBBDD(产生 aBD 配子)的植株杂交,就前两对基因而言,后代基因型均为 aaB_,只有一种表现型,因此分析时可单独分析 D、d 这对基因。若为突变体①,其可产生D、dd、Dd、d 四种配子,比例为 1∶1∶1∶1,则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若为突变体②,其可产生 D、Dd、dd、d 四种配子,比例为 1∶2∶1∶2,则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若为突变体③,其可产生 D、dd 两种配子,比例为 1∶1,则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7.B 解析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只有 Y 染色体上具有该基因,含有 Y 染色体的为男性,则患者均为男性,A 项正确。若 X、Y 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由于该患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会随着染色体行为的改变而影响个体的性状,故和性别有关,B 项错误。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男性患者的 X 染色体具有致病基因,其 X 染色体会遗传给他的女儿,故女儿一定患病,C 项正确。若某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具有两个隐性基因时才患病,而男性只要具有隐性基因就表现出患病,故男性患病的概率大于女性,D 项正确。8.D 解析 雌火鸡 ZW 有 1/2 的概率产生 Z 卵细胞,另外 3 个极体分别为 Z、W、W,故 ZZ 概率为1/6,ZW 概率为 1/2×2/3=1/3;有 1/2 的概率产生 W 卵细胞,另外 3 个极体分别为 W、Z、Z,故 WW 概率为 1/6,ZW 概率为 1/3。因为 WW 不能存活,故 ZZ 占 1/5,ZW 占 4/5,所以雌雄比例为 4∶1。9.C 解析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不一定都患病,如男患者的女儿都患病,女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A 项正确。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了解家庭病史→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5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B 项正确。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遗传方式的调查需要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C 项错误。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唐氏综合征(或 21 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D 项正确。10.A 解析 研究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基本的方法为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 项错误。由图判断,Ⅰ 3和Ⅰ 4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女儿,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信息得出甲病为伴性遗传病,且Ⅰ 3和Ⅰ 4不患甲病,生出患甲病的儿子,则甲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控制甲、乙遗传病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项正确。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 A、a,控制乙病的基因为 B、b,则Ⅰ 1的基因为 BbXAXa,能产生 BXA、bX A、BX a、bX a四种卵细胞,C 项正确。Ⅱ 7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BBXAY、2/3BbX AY,Ⅱ 8的基因型为 1/2bbXAXA、1/2bbX AXa,Ⅱ 7与Ⅱ 8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为2/3(Bb)×1/2(Y)×3/4(XA)=1/4,即 25%,D 项正确。11.D 解析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的 X 染色体一定会遗传给女儿,患有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夫妇所生的女儿一定患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是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母亲患血友病(XhXh),父亲正常(X HY),生了一个凝血正常且性染色体为 XXY 的孩子,则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为 XHXhY,结合父母的基因型分析可知,其形成原因是精子异常。设控制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基因为 A、a,由题意可知,人群中不患该病的比例为 1-19%=81%,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9/10,A 的基因频率为 1/10,人群中 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1/100,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18/100,在患病人群中 Aa 基因型的频率为18/100÷(1/100+18/100)=18/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18/19Aa,1/19AA),丈夫正常(aa),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aa)的概率是 18/19×1/2=9/19。12.答案 (1)aaBB 甲、丙 (2)7∶6∶3 5 (3)①红色∶白色=1∶1 Aabb ②全为红色 AAbb解析 (1)分析题表和题图可知,乙的基因型为 aaBB,甲的基因型为 AABB,丙的基因型为 aabb,因此甲、丙两个品种杂交可得到粉红色品种的子代。(2)实验二的 F1为 AaBb,自交得 F2,F2中白色(aaB_、aabb、A_BB)的比例是 1/4×3/4+1/4×1/4+3/4×1/4=7/16,粉红色(A_Bb)的比例是3/4×1/2=3/8,红色(A_bb)的比例是 3/4×1/4=3/16,因此 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7∶6∶3;白色的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AABB、AaBB 5 种。(3)开红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_bb,有两种可能,即AAbb、Aabb,所以将其与基因型为 aabb 的蔷薇杂交,得到子代种子;种植子代种子,待其长成植株开花后,观察其花的颜色。①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红色∶白色=1∶1,则该开红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 Aabb。②若所得植株花色全为红色,则该开红色花种子的基因型为 AAbb。13.答案 (1)常 隐 (2)失活 (3)BbX dY BBX DXd或 BbXDXd (4)1/3 1/6解析 (1)由Ⅱ 3和Ⅱ 4婚配后的子代Ⅲ 7患 FA 贫血症可知,FA 贫血症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 3携带 FA 贫血症基因,故此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2)G6PD 缺乏症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由题意可知,Ⅱ 4红细胞内含有该基因,但却不表现缺乏症,则该基因在Ⅱ 4红细胞内不能正常表达,结合题意可知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红细胞中 G6PD 缺乏症基因所在的 X 染色体失活。(3)由Ⅱ 5和Ⅱ 6婚配后的子代Ⅲ 10患两种病知,Ⅱ 6的基因型为 BbXdY;Ⅱ 3、Ⅱ 4正常,结合题意可知,Ⅱ 3的基因型为 BbXdY,Ⅱ 4的基因型为 BbXDXd,则Ⅲ 8的基因型为 BBXDXd或 BbXDXd。(4)Ⅲ 8的基因型为1/3BBXDXd 或 2/3BbXDXd, Ⅲ 10的基因型为 bbXDY,两者婚配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2/3×1/2×1/2=1/6。1专题突破练 11 变异、育种和进化一、选择题1.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编码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的长度不变,但翻译的肽链缩短,导致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B.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C.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该病可能是由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2.H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 与腺嘌呤互补配对。若下图所示 DNA 片段中有两个鸟嘌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再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 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TCTCGA——AGAGCT—A.子代 DNA 分子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B.部分子代 DNA 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增加C.子代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3.下图 1 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 2 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 1 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B.若图 1 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C.若图 1 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D.图 2 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 1 中的 b 点时4.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大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5.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下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C.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若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均为 Aaa,则有子香蕉的基因型可以是 AAaa6.八倍体小黑麦(8 N=56)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出 ( )A.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四倍体2D.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7.(2018 河南名校联考,6)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含有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如下图),以该植株为父本可以进行测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C.如果测交后代有红色性状出现,只能是 2 和 3 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如果图中的四个基因只有 3 上的 B 变成 b,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8.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⑥过程是动物育种则可用射线处理幼年动物B.①②③育种过程加速农作物进化,但不产生新物种C.⑤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种子获得纯合品种D.若⑦过程采用低温处理,低温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9.(2018 黑龙江双鸭山模拟,25)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B.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D.地理隔离由于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10.(2018 甘肃张掖一模,6)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 7 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 7 月 30 日至 8 月 15 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8 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B.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D.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非选择题11.科学家发现一类“杀配子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六倍体小麦(6 n=42)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3(1)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发生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理由是这种变异 。 (2)图中可育配子①与正常小麦(未导入杀配子染色体)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正常。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这是因为这些配子中 。另有一部分配子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 变异。 (3)科学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导致小麦某些特定染色体缺失, (填“能”或“不能”)研究分析小麦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染色体上。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确定半致死可育配子②与可育配子①在染色体数量与结构上有什么不同,首先要用培养基对这两类配子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其处于 期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并用显微镜对比观察。 12.大豆的高产(A)和低产(a)、抗病(B)和不抗病(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科研人员欲以低产不抗病大豆(甲)为材料,培育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大豆。现进行如下实验。过程一 将甲种子经紫外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获得高产不抗病植株(乙)和低产抗病植株(丙)。过程二 将乙与丙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四种植株。过程三 选取子一代中高产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1)过程一依据的原理是 ,该技术的优点是 。 (2)过程二的育种方式为 ,子一代中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 (3)过程三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13.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①指 ,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 ,它们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4专题突破练 11 变异、育种和进化1.D 解析 该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的长度不变,说明该基因没有发生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翻译的肽链缩短可能是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 mRNA 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A 项错误,D 项正确。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改变,B 项错误。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该病例说明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 项错误。2.B 解析 根据题意,H 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 与腺嘌呤互补配对,题图所示 DNA 片段中共有三个鸟嘌呤,其中有两个鸟嘌呤被氧化损伤,若被氧化损伤的鸟嘌呤分别位于 DNA 分子的两条链上,子代 DNA 分子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A 项正确。由于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oxodG 后,能与腺嘌呤(A)互补配对,即腺嘌呤(A)代替了胞嘧啶(C),所以 DNA 分子多次复制后形成的 DNA 分子中部分 DNA 分子的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减少,B 项错误。若被损伤的鸟嘌呤位于一条链,则以未被损伤的 DNA 链为模板复制得到的子代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发生改变,C 项正确。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使细胞发生癌变,D 项正确。3.B 解析 染色单体是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形成的,它会因着丝点的分裂而消失,因此人体细胞内染色单体的数目,在染色体复制之前为 0,在染色体复制之后到着丝点分裂之前这段时间内为 92条,着丝点分裂之后又为 0,A 项错误。每条染色体上 DNA 数为 1 或 2,若图 1 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B 项正确。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到子细胞形成前,即后期和末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最多,为 4 个,其余时期为 2 个,若图 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2,C 项错误。图 2 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可能与图 1 中的 a 点相对应,D 项错误。4.C 解析 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只涉及基因中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可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的变化,只有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对生物的性状产生较大影响。5.B 解析 无子香蕉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A 项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有用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两者的作用机理均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项正确。由于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所得的是三倍体,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项错误。若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 AAaa,则相应的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 Aa,则四倍体的 AAaa 与二倍体的 Aa 杂交,后代基因型有 AAA、AAa、Aaa、aaa 四种情况,D 项错误。6.D 解析 由题意可知,黑麦为二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因此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 项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之后产生的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 项错误。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为单倍体植株,C 项错误。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表现为高度不育,D 项正确。7.C 解析 由题可知,图中的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 项正确。由于含有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以该植株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B 项正确。如果测交后代有红色性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 B基因交换到了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 B 基因的正常雄配子,交换可发生在 3 与 1 或 2 之间,4 与 1 或 2 之间,C 项错误。如果图中的四个基因只有 3 上的 B 变成 b,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D 项正确。8.B 解析 动物诱变育种一般处理生殖细胞,如用一定剂量 X 射线处理精巢可获得大量变异个体,而不是处理幼年动物,A 项错误。①②③为杂交育种,通过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能够加速生物进化,但是新品种仍能和原品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B 项正确。⑤过程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的茎尖,C 项错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着丝点可以在某些机制下自动分开,D 项错误。9.A 解析 有些新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A 项错误。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影响5物种形成的概率,B 项正确。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C 项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D 项正确。10.A 解析 根据题意,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但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因此白花基因频率不变,A 项错误。该植物花色的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 项正确。开白花的植株数量增多,天蛾数量增加,说明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C 项正确。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开红花时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11.答案 (1)可遗传 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加(或使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含有杀配子染色体(或含有 1A 染色体) 结构(或缺失、易位) (3)能 有丝分裂中解析 (1)正常六倍体小麦有 42 条染色体,而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染色体数目为 43 条,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2)图中可育配子①的染色体组成为21W+1A,正常小麦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 21W,因此可育配子①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染色体组成为 42W+1A。其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A 染色体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含有 A 染色体,是正常可育的;不含 A 染色体的配子,有一部分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结构(或缺失、易位)变异。因此可育配子①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3)由题意可知,科学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导致小麦某些特定染色体缺失,能研究分析小麦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染色体上。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因此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确定半致死可育配子②与可育配子①在染色体数量与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可以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并用显微镜对比观察。12.答案 (1)基因突变 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进程 (2)杂交育种1∶1∶1∶1 (3)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解析 (1)过程一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进程。(2)过程二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由题意可知,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的高产不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低产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二者杂交,子一代中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1∶1∶1∶1。(3)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13.答案 (1)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3)55% 15% 70% 是解析 (1)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则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 AA 占 40%,Aa 占60%,令其自交,则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40%+60%×1/4=5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60%×1/2=30%,此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20%+1/2×30%=35%,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1专题突破练 9 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选择题1.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 DNA 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S 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Penr S 型)。现用 Penr 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 Penr S 型细菌D.丁组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2.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B.TMV 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 RNA 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 是 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3.用一个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在 31P 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已知噬菌体 DNA 上有 m 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 n 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和酶等B.噬菌体 DNA 含有(2 m+n)个氢键C.该噬菌体繁殖 4 次,子代中只有 14 个含有 31PD.噬菌体 DNA 第 4 次复制共需要 8(m-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下图中 DNA 分子片段的一条链由 15N 构成,另一条链由 14N 构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处为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③处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若该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 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 DNA 分子中 T 的含量D.把此 DNA 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 2 代,子代中含 15N 的 DNA 占 100%5.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中形成的 R-1oop 结构有关。R-1oop 结构是一种三链 RNA-DNA 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 mRNA 与 DNA 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的非模板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R-1oop 结构中杂合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R-1oop 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C.R-1oop 结构中的 DNA 单链也可转录形成相同的 mRNAD.R-1oop 结构的形成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6.下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 1 对碱基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2A.该基因 1 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增大C.RNA 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 mRNAD.基因复制过程中 1 链和 2 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7.图 1 和图 2 是基因控制胰蛋白酶合成的两个主要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和图 2 所示过程的进行方向都是从右往左B.图 1 中乙与丁是同一种物质C.图 2 中共有 RNA、多肽和多糖三种大分子物质D.图 1 和图 2 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8.下图甲、乙、丙表示细胞内正在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 )甲 乙 丙A.正常人体细胞内不会进行 4、6、7 过程B.1、4、6、8、10 过程均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C.1 过程需要 RNA 聚合酶参与,3 过程需要 DNA 聚合酶参与D.病毒体内不能单独进行图甲、乙或丙所代表的新陈代谢过程9.反义 RNA 是指与 mRNA 或其他 RNA 互补的小分子 RNA,当其与特定基因的 mRNA 互补结合时,可阻断该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一个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 RNA,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转录成反义 RNA 的模板链与转录成 mRNA 的抑癌基因模板链相同B.将该反义 RNA 导入正常细胞,会导致正常细胞癌变C.反义 RNA 能与 DNA 互补结合,故能用其制作 DNA 探针D.能够抑制该反义 RNA 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10.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⑩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B.若图一的③中 A 占 23%,U 占 25%,则相应的双链 DNA 片段中 A 占 24%3C.图二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 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D.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可能发生的是⑨⑩ 过程二、非选择题11.下图是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图解(1~5),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 1 是构成 DNA 的基本单位,与 RNA 的基本单位相比,两者成分方面的差别是 ; 。 (2)催化形成图 2 中的磷酸二酯键的酶有 (供选酶:RNA 聚合酶、DNA 聚合酶、解旋酶)。 (3)图 3 和图 4 中的氢键用于连接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如果 DNA 耐高温的能力越强,则 (填“G—C”或“A—T”)碱基对的比例越高。 (4)RNA 病毒比 DNA 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请结合图 5 和有关 RNA 的结构说明其原因: 。 12.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系列幼红细胞的过程称为 ,这是细胞内 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某个体所有造血干细胞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原因是 。 (2)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为 ,图中能合成血红蛋白的细胞有中幼红细胞、 。 (3)研究发现,某毒素只能与染色质结合,导致染色质中的 DNA 不能解旋。在该毒素作用下,造血干细胞内的 过程受阻,从而使造血干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 。 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 RNA 病毒。右图表示 HIV 通过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4受体识别 T淋巴细胞并侵染的过程,其中①~⑧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T 细胞表面 CD4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2)HIV 进入 T 细胞后,在 (细胞器)的作用下脱去衣壳,释放出病毒核酸。 (3)与③过程相比,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②过程的完成需要 的催化。 (4)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他们用CD4受体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引诱 HIV 识别并侵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请简要说明其机理: 。 4专题突破练 9 遗传的分子基础1.D 解析 甲组中部分 R 型菌可转化为 Penr S 型菌,使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小鼠不可康复;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只有 Penr S 型菌的菌落能继续生长;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 型菌不能生长,也不能发生转化,所以不会出现菌落;丁组中因为 Penr S 型菌的 DNA 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且 R 型菌不抗青霉素,所以无菌落生长。2.A 解析 TMV 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 和蛋白质分离,A 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 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 项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 TMV 的 RNA 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项错误。此实验说明 RNA 是 TMV 的遗传物质,D 项错误。3.C 解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噬菌体的 DNA 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能量等,A 项正确。噬菌体的 DNA 上有 m 个碱基对,共有 2m 个碱基,其中胞嘧啶有 n 个,即 C=n,则 G=n,A=T=(2m-2n)/2=m-n,DNA 中的氢键数为 3n+2(m-n)=2m+n(个),B 项正确。噬菌体繁殖 4 代,产生 16 个子代,子代中全部含有 31P,C 项错误。噬菌体 DNA 第 4 次复制需要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24-1(m-n)=8(m-n)个,D 项正确。4.C 解析 ①处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的作用位点;③处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A 项正确。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 项正确。若该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 G+C=56%,那么在整个 DNA 分子中,G+C=56%,A+T=1-56%=44%,A=T=22%,C 项错误。把此 DNA 放在含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 2 代,得到 4 个 DNA 分子,根据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 DNA 分子中均含15N,D 项正确。5.C 解析 杂合链中,mRNA 与 DNA 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A 项正确。DNA 双链中嘌呤的数目与嘧啶的数目相等,mRNA 为单链,无法判定其上嘌呤与嘧啶的数目关系,所以 R-loop 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B 项正确。据题意知,单链 DNA 为非模板链,一般不能转录,如果转录,其转录形成的 mRNA 与模板链转录的 mRNA 互补,C 项错误。R-loop 结构的形成影响模板链的转录,从而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D 项正确。6.B 解析 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 项正确。图示基因突变时,A—T 碱基对被 G—C 碱基对替换,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但(A+G)/(T+C)的值不变,B 项错误。RNA 聚合酶在细胞核中参与转录过程,C 项正确。DNA 复制时两条母链均为模板,复制形成的两个基因相同,D 项正确。7.A 解析 根据图 1 中 RNA 聚合酶的位置可知,该过程进行的方向是从右向左;根据图 2 中多肽链的长度可知,该过程进行的方向是从右向左,A 项正确。图 1 中乙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丁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两者不是同一种物质,B 项错误。图 2 中共有 RNA、多肽和蛋白质三种大分子物质,C项错误。图 1 中碱基配对方式为 A—U、T—A、C—G、G—C,而图 2 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U—A、C—G、G—C,图 1 和图 2 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 项错误。8.B 解析 图甲表示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乙表示 RNA 的复制和翻译过程,图丙表示 RNA 的逆转录、DNA 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正常人体细胞内不会进行 RNA 的复制和逆转录过程。1、4、6、8 过程的产物为 RNA,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但 10 过程表示 DNA 的复制,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1 过程是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参与,3 过程是 DNA 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参与。病毒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不能单独进行图甲、乙或丙所代表的新陈代谢过程。9.A 解析 由题意可知,转录成反义 RNA 的模板链与转录成 mRNA 的抑癌基因模板链是互补的,A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该反义 RNA 可以和抑癌基因转录的 mRNA 结合,使抑癌基因不能表达,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癌变,能够抑制该反义 RNA 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B、D 两项正确。反义RNA 能与 DNA 互补结合,所以可以作为检测与其互补的 DNA 的探针,C 项正确。10.D 解析 图一所示为转录过程,相当于图三的⑩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 项正确。若图一的③中 A 占 23%,U 占 25%,即 A+U 占 48%,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控制③合成的相应的双链DNA 片段中 A+T 占 48%,而 A=T,因此该双链 DNA 片段中 A 占 24%,B 项正确。图二所示为翻译过程,相当于图三的 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 项正确。 只能发生在某些被 RNA 病毒侵染的生物细胞中,D 项错误。11.答案 (1)DNA 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为核糖 DNA 特有碱基为 T,RNA 特有碱基为 U (2)DNA 聚合酶 (3)G—C (4)DNA 双螺旋结构较稳定,RNA 单链较不稳定12.答案 (1)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造血干细胞都来自同一个细胞的有丝分裂 (2)翻译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3)核 DNA 的复制和转录(或染色质复制和核 DNA 的转录) 间期513.答案 (1)蛋白质(糖蛋白) (2)溶酶体 (3)U—A 逆转录酶 (4)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病毒在其中无法增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