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7365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正骨心法要旨有感正骨心法要旨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纂的医宗金鉴中的一部分。对清代以前的伤科进行了总结,对人体各部分骨度,损伤的内外治法都有详细阐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图文并茂。1.重视手法,整顿归元在首篇的手法总论中强调了手法的重要性,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强调整顿归元,但是也注意伤势的轻重,而采取不同的手法。同时要知体相而后提出手法要求、正骨理筋手法以及审慎禁忌等。但其中最最重要的还是正骨手法。2.正骨八法,复位护理紧接手法总论之后即是正骨八法释义,详述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种正骨手法及其方法和作用。摸法是一种诊断手法,摸骨筋之患处;接法是一种治疗

2、手法,使各种骨折得到续接;端法即端正,使离正之骨回位,防其长短不齐;提法是陷者举之;按摩法为按其经络,摩其壅聚,以行气消肿;推拿法使骨恢复其位,同时似按摩之法,通经络之气血。读到此处,感叹古人之智慧,其正骨八法,与现代正骨手法何其相似,不亚于现代的各种手法。这八种正骨手法针对各种不同的骨折,进行不同的诊断及复位,并在复位后注意气血的虚弱或壅滞而采取不同按摩和推拿手法。不仅仅是伤后的治疗,对于治疗后的护理都详细阐述。3.器具介绍,图文并茂手法介绍完之后,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十种器具,有些骨折仅仅用手法是不能彻底纠正的,只能依靠器具来进行正骨复位,有些器具还具有固定的作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器具进行纠

3、正和固定,使其尽量贴合身体,使骨折得到有效的恢复和固定。个人认为,这些器具相比较现代手术后的石膏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石膏塑性之后太固定,可变动性小,而这些器具,可以随着肢体的肿胀消长程度进行调节,可变动性大,人性化强。4.穴位骨度,引用经典击扑损伤应刺穴位的选定引用了素问和灵枢经的原文,选取了在经过击扑损伤之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出血、瘀血、疼痛、汗出等症进行治疗的穴位。对穴位进行了部位描述,针刺方法、原理以及禁忌。如恶血留内,腹中满胀时刺然谷穴;外伤出血而体惰者,易得破伤风;头痛者,不可取腧穴;血积胁下,易患喘逆;肝经之脉色变说明有恶血留于体内,应刺血或服破血药;若脉浮而涩则说明是亡血,应补

4、血或灸关元。骨度尺寸源于灵枢经,头、胸腹、背部、腰围、侧面、四肢骨测量与现代的长度相差无几,同时采用同身寸量法,更使标准统一化,测量结果更加准确。这样,医生在穴位选取位置上就会更加明确,治疗效果更加显著。5.注重气血,内外兼治正骨心法要旨在重视正骨手法复位和固定的同时,也注重内外药的运用。外伤在伤及筋骨的同时,多伤及气血,或为气滞血瘀,或为气虚血瘀,选方如正骨紫金丹主治跌打扑坠闪挫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结;人参紫金丹主治跌仆闪撞而气虚者;万灵膏外用主治跌打损伤、消瘀散毒、舒筋活血、止痛接骨、兼去麻木风痰、寒湿疼痛等证;如瘀血内聚、心经瘀热、大肠不燥者,内服加减苏子桃仁汤;如跌打损伤,瘀血奔心

5、,昏晕不省,则内服黎洞丸。书中详细介绍了方剂的药量、制法、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等,并且书中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分别内服外贴或外洗不同的方剂以及早晚分开用药的方式,而且在书的最后还列举了很多的经验方供大家参考。6.伤于外,必损于内伤于外者,必损于内。外伤致骨折外,会伴有出血瘀血的产生,同时五藏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故在书的最后写了内治杂证法一篇。不论是伤后出血、瘀血,甚或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肌肉疼痛,胸腹疼痛,咳吐喘逆,昏聩作渴秘结等症,都是伤后内证之范畴,吴谦等都针对相应的病症列举了相应的方剂。正骨心法要旨是所读古籍中第一本骨伤科著作,印象中,中国古代应该在手术方面欠缺,但是,读完本书后,惊叹古人的智慧,在外科手术器材缺乏的古代,能够将人体各个部位摸索的与现代相差无几,并且所用之手法、器具、药物等与现代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通过学习本书,也弥补自己在骨伤科方面的不足,拓展了治病的思路,其中一些方剂也会在临床上大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