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 “学”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血缘观念的淡化 B.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C.君主专制的建立 D.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25.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 ,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素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
2、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6.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D.边患危机解除27.16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
3、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把中国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28.1871 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 10 年前增加了 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9.1889 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
4、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 ,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 “官办必致亏本” ,这反映了A.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D.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的竞争30.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 。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D.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31.1870 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享利声称将会采用 1789 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
5、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3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高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肴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建立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33.在 1787 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
6、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34.19 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资生活35.英国 1882 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普通规程 ;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
7、数的 84.5%。这表明英国A.内阁掌握立法权 B.政治民主化的退化C.行政权力的上升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4-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35 分41.材料一 2018 年 2 月 16 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网上好评如潮!有网友评论说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末改变
8、。如何让经典流行? 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材料二 乡村教师粱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了 300 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 ,一夜爆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1)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结合材料一阐释该网评中所说的“答案” 。(10 分)(2)结合苔 的诗意,以生命为主题拟定一个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賅,契合题意。(4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的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
9、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精通农林知识的人担任“农师” ,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 “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中明之”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负责保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 ,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則。为了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
10、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 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 ,187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 ,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柒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荻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10 分)43.阅读材料,
11、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17-18 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比。 ”然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20 世纪 30、40 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一純朴、智慧的传统社会, “崛起的荚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典论环境的历史变迁一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17
12、 世纪到 20 世纪 30-40 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題、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6.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像队伍膨胀,豪强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隋文帝
13、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究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借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 200 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6 分)47.历史20 世纪战
14、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 1921 年 11 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日如何解决“山东问题” ,首先在谈判方式上,美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方蒙,即“在海军裁军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会谈” , “所达成的协议,应载入华府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的记录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中日直接对话,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这种谈判方式不仅把会谈与会议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避免了在会外直接交涉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逼迫,保证了山东问题交涉的正常进行。在山东铁路的赎回问题上,日本曾避过英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遭到英美强烈反对。美国随后提出四种赎路方案:一是用债券赎路,二是
15、借款赎路,三是现款赎路,四是用国库券赎路, “期限 12 年,3 年后得一次还清,还清前聘日本人为车务长、会计长” 。日本代表在第四种方案基础上修改出新方案。最终,在英美的调解、安排之下,中日两国达成协议,初步“解决”山东问题。摘编自邢欣欣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对华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8 分 )48.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价(15 分)材料 唐绍仪(18621938 年),字少川,生于广东省香山县茶商家庭。1874 年被选为留美幼童赴美国哥伦
16、比亚大学求学;1882 年被派往朝鲜处理外交,结交袁世凯;历任驻朝总领事、山东洋务局总办、天津海关道、山东大学首任校长等。唐紹仪利用列强矛盾,力促八国联军归还天津主权,与英国交涉收回铁路权益,在中英西藏谈判中捍卫国家主权,改革海关力图收回关税权益等,成为灵活务实的新型外交家的代表。袁世凯称赞他才职卓越,“实为洋务中杰出人员” ,他在辛亥革命南北和谈中力促共和,出任民国首任总理,不惜与袁世凯决裂以维护责任内阁制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他明确反对衰世凯称帝和军阀独裁,投身护国、护法运动。摘编自周棉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唐绍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能够成为新型外交家的原因及其外交风格。(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及其政治、外交方面的一系列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9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