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遂川中学 2020 届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B 卷)命题: 肖小鹏 审题:郭桥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在农村,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不利于凝聚宗族2、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
2、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专制皇权逐渐得到加强3、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4、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
3、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5、 表 1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
4、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8、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
5、蒙汉矛盾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发展地方经济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1、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
6、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1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13、“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
7、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14、公元前 340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15、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
8、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16、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1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 “率循祖制,咸复旧章” ,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 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当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 “军国大事,罔不总
9、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18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1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 丞相权力的削弱 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20、中国
10、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2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22、 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 加强对
11、军队的控制 B. 重视分权和制约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开始出现重文轻武2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25、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12、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26、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7、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 ”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 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B. 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 改变文风以
13、选拔实用人才 D. 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28、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9、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 724 人,其中文臣 659 人。该做法的目的是( )A. 重视文教 B. 防止武将危及皇权C. 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 D. 缓解“冗兵”问题3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
14、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二、非选择题。 (共 40 分,其中 31 题 14 分,32 题 16 分,33 题 10 分)31、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
15、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4 分)(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 (4 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 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2 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
16、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
17、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
18、生的主要影响。 (4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不得照抄原文) (6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6 分)33、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 4 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请回答:(1)读材料一图中政权结构模式和材料二、三,它们反映了两国政治制度的何种差异?(4 分)(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你认为这两种政治制度各有何利弊?(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