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76344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汉语语法史(句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什麽是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思考: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我是南京大学的学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虢,虞之表也。她不是月光族。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总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1.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

2、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2.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者(代词)谓语也(语气词)标准式 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童寄者,郴州荛牧(打草与放牧)儿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二)主语谓语也(语气词)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类句式在诗经中开始出现,春

3、秋以后的作品普遍应用。,(三)主语者(助词)谓语 强调主语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四)主语谓语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以上四种形式的判断句,在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在主谓间加上判断词“是”,如上面最后一例可译为“农业是天下的基础”。,(五)主语副词(帮助判断 )谓语(也)帮助判断的副词:“乃”、“即”、“则”、“诚”、“必”、 “亦”等,肯定判断的语气,“非” 否定判断的语气。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一)乃就是项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即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就

4、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诚实在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非不是 注意:在古汉语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性谓语,但以上这些副词在句中只起帮助判断的作用,作句子的状语,而非判断词。,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是”同“此”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左传哀公元年),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的词性与作用 (1)“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

5、”、“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认为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算做,算是 木直中绳,輮(揉)以为轮。(荀子劝学)成为,汉语真正的判断词(系词)是“是”,它作为判断词开始于先秦。 1、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但文献中用例极少。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是什么东西呢?),关于“是”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讨论 “是”的个别用例在战国就有了。约起源于西汉。 王力:汉魏六朝 洪诚:汉魏六朝之前汉语中的系词战国后期已经出现判断词“是”。,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 是是竹慧,人主

6、有死者。(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谷梁传桓6年)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2、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大大增多了。东汉时期成熟。不需要用“也”才说明其成熟。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注意: “为” 的性质 “为”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夫执舆者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和谓

7、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一)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草随风倒)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二)解释词语。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上) 厥,其也。(尔雅释言),(三)表示内容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四)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 之计也。(齐策四),六 方言中的判断句,(一)语序不同 1您

8、这地方是黄家湾吗? 您这点儿黄家湾是不?【青海西宁】 2哪个是李老师? 李老师哪个是?【浙江金华】,(二)不用判断词“是” 1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 你党员,我也党员。【浙江沭阳】 2这本书不是我的。 这本书弗我的。【浙江金华】 3明天是不是星期天? 明天是不星期天?(反复问句中只用一个是)【江苏沭阳】,一、被动句的特点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钱包丢了。 我丢了钱包。,思考: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被动句的特点是什麽?古汉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何不同?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

9、子五蠹)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车叫弟弟开走了。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郤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二、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 相同: 都有两类“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称“意念被动句”) 花瓶摔碎了。 花瓶被摔碎了。,不同: 1、现代汉语主要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此为还有“叫”“让”。 2、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三、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

10、系上去理解,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就是在动词前后借助虚词来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动句。 1、动词于施事者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徐行),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

11、制于人。(荀子荣辱)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被庄公所擒获)。 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書) (被今人所遗弃)。,2.为(wi) 施事者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韩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3.为施事者所动词这种形式是介词“为”引进施事者和助词“所”配合表示被动意义的,构成了“为所”的固定格式。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

12、项羽本纪)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践踏)。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流行歌曲 为青年人 所喜爱。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4.见动词这种形式是在动词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意义。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乐羊以有功见疑。(韩非子说林上),注意:这种表示被动意义的“见”和指代性副词“见”的区别。,分辨二者主要看句中主语是施事者还是受事

13、者。如果主语是施事者,则“见”为指代性副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见”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我”;如果主语是受事者,则“见”为表被动的助词。,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谅”(谅解我)、“见教”(教我),“见”都是同样的用法。,5.见动词于施事者 这种形式是在动词前用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后再用介词“于”引进施事者,是用“见”和“于”配合表示被动意义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

14、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6. “被”字句 “被”在文言中常读p,用为动词,表示以下的意思: (1)“披”的古字(也有人认为是通假字)(将军)被坚执锐。 (2)动词 蒙受”、“遭受”的意思。(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被数十创”即遭受几十处“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盖到四海之外。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地少人众,数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被水旱之灾”即遭受到水旱灾害。,(3)被(虚化为副词 )动词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此时“被”还不

15、能引入行为的施事者,施事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 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出现施事者是“被”发展成熟的标志。,(4)被(虚化为介词 )+施事者+动词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被动句的发展史要点,1从甲骨卜辞到先秦,意义上的被动句表示被动关系始终是一种常见现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商君书)2西周金文开始出现介词“于”引

16、进施事者的被动句,春秋到秦汉,有形式的被动句大量出现。,(1)“于”字式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2)“为”字式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施动者可以不出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吾恐其为天下笑。(庄子)(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3)“见”字式,施事者不出现居多。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4)其他还有“为于”(战国初)“见于”(西周锦文)“为所”(战国后期)等结构。,3”被”字式(1) 出现于

17、战国后期,韩非子战国策中出现个别用例。汉代用得多些,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早期“被”直接附在动词之前,不能引出施动者。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2)汉末开始,被动句中的“被”和动词之间开始可以插入施动者。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表)(屈原)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拾遗记)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魏晋,(3)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字式开始与补语式结合。虎牢被围二百日。(宋书)美辞多被删落。(三国志)太宗被拘于殿内。(宋书)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同时出现了“被所”式因被匈奴所迫,西逾葱岭。(魏书),近代汉语中多个表被动

18、意义的介词产生1吃、乞。“遭受”义来解事速说情由,不说眼前吃杖。(敦煌变文)一张纸又要一个钱,则吃你破坏了我这家私。(忍字记)若打不着,到吃他笑。(水浒传)自家把火烧死了,妻子都吃杀了。(黄明诏令)只说武大郎自从武松说了去,整整的乞那婆娘骂了三四日。(水浒传),2教、交、叫被动的“教”从唐代开始,宋代写作“交”,从“使令”的意义来,“被使令”就是被动。 “叫”从清代开始。见说上林无此树,只叫桃李占年芳。(白居易诗)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实诗)大男小女满庄里,与我一个外名难揩洗,都交人唤我做刘穷鬼。(刘知远诸宫调)这一分家私不都叫他搬了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红楼梦),3“让” 清

19、代的用例可说我让你骂了好几句了,你再骂,我不依了。(醒世姻缘传) 4表被动的“给”也在清代出现。就是天也给运气使唤着。(儿女英雄传)倘给都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著(着)字句开始于宋代,元明用例罕见,清代多起来。师曰:“一朝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二马才交,严聚便着李信一刀斩了。(秦并六国平话)身子酥了一酥,两只手软了一软,连盆带水掉在地下,把寄姐的膝裤、高跟鞋、裙子、着水弄湿了。(醒世姻缘传),汉藏语的被动句类型,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戴庆厦、李洁(2007)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讨论“ 介词型被动句”白、壮侗、

20、布依、傣、水、毛难、黎、仡佬、布央、苗、畲语受事+介词+施事+VP,介词有:白:挨、着、被壮侗:挨、着布依:遭傣、毛难、黎、仡佬、布央:被水:挨苗(养蒿、凯里):着苗(弥勒):被、着瑶:给畲:给,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语为受事,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类别:1.意义上的被动句(受事主语句)钱包丢了。 花瓶打碎了。结构:主语(受事)+动词+其他成分语义特点:说话者只关心受事如何,不关心施事,也不关心受事是在受到施事影响下发生变化的。,2.使用介词的被动句他被/叫/让/给雨淋湿了。我的咖啡被/叫/让她喝了。,结构: 主语(受事)+()+被(叫/让)+(施事)+()+动词+其他成分 词典 没 叫 人 借

21、走 他 已经 被 老师 狠狠地 批评 了一顿 难题 早就 让 他 轻而易举地 解决 了 草地 一定 被 人 用力 踩 过了 你这孩子 不能老 被 人 骗 东西 也许全 被 他 吃 光了 我 被 她 无情地 抛弃 了 罪犯 一直 被 关押 在看守所,特点:1主语一般是确指或已知的2当“被”字句中没有其他状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要带其他成分,如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过”或“了”。3如果动词的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时,可以用泛指的“人”或虚指的“谁”来代替,“被”后的施事也可以省略。4”被”字句的状语有两个位置。(1)当状语修饰“被+施事+动词”整个结构时,必须放在“被”的前面。这

22、类状语有否定词、助动词、表示时间的名词、大多数时间副词、频率副词、限制性副词。(2)当状语修饰受事时,放在“被”前或谓语动词前都可以。(3)当状语修饰“被”后的施事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古汉语处置式,“把”字句,1句中谓语动词前使用介词短语“把+名词/代词”的句子。2”把”后的宾语大多是后面谓语动词的宾语,由“把”字提到动词前面。3因为这种句子大多数含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又叫处置式。 “把”字句的基本结构1”把”字后面的动词不能是简单形式,一般都要带其他成分2最常见的有“在、到、给”等介词短语的补语3其次是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动量或结果状态的补语4有少数动词带“了”或重叠形式

23、构成“把”字句。,例子,名词/代词+把+名词(被处置的事物)+动词+其他成分他 把 书包 放 在桌子上。我 把 朋友 送 到机场。大家 把 作业 交 给老师。请 把 空调 关 上。妈妈 把 房间 打扫 得很干净。玛丽 把 钱包 丢 了。你 把 衣服 洗 (一)洗。,“把”字句的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即宾语对说话人包括听话人都是确定的。 最常见的“把”字句中的动词是带有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大多说“把”字句表示施动者有目的地对宾语加以处置,使宾语改变状态、位移位置或受到某种影响,或者表达说话者的要求。,非处置意义的“把”字句,“把”用在施事者前,表示施事者是个受支配的,不自由的个体,“把”虚化而略带“

24、致使”义,致使的主体省略:昨天搬家把我累得够呛。这件是真把他愁死了。看把你乐的。,处置义的表示,上古汉语用“以”,六朝沿用,并开始用“将”。今予将试以汝迁。(书)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郭大怒,谓子平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佛本行集经),“把” 原是动词。臣左手把其袖。(战国策)师曰:“把灯来!把灯来!”(景德传灯录)等到了山东再把我不迟。(儿女英雄传)安徽宣城话:不要吵,把他算了。像“以”一样,也可用来表示工具材料。莫把金笼闭鹦鹉。(苏郁诗)错把黄金买词赋。(崔道融诗),唐代,“将”和“把”都用于处置式。*把米与鸡呼朱朱。(

25、洛阳伽蓝记)*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诗)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诗)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诗)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杜甫诗),早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游仙窟)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试把你裙带儿拴,纽门儿扣。(西厢记) 这泼皮强多洒家的刀,又把俺打。(水浒传)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水浒传) 试比较:*姐姐把衣服洗。*我把房间打扫。,2 否定的处置式中,否定词可以放在“把”“将”的后面。你将我这臂膊休扳住了者。(黑旋风)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

26、记心了。(水浒传)把钥匙不见了,走来俺屋里寻。(金瓶梅)于是把花子虚一下也没打。(金瓶梅)试比较:*我把眼镜盒怎么合也合不上。*把衣服挂不住在这儿。*我把作业没做完。,3语序还比较灵活,“把”和宾语的位置有时放在主语前面。你依着我,把这礼儿你还拿回去。(金瓶梅)把门你一把锁锁了,家当都交于你,好不好?(同上),4没有动词的处置式,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我把你这无知赃官!你认得我么?(梁山七虎闹铜台)我把你这个大胆的泼猴,怎敢这等欺人?(西游记)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这个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派我呢。(红楼梦),不表处置的“把”字句近代汉语产生,含有了“使令”的意思。把个西门庆欢喜的没入脚处。(金瓶梅)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红楼梦)只得六十日,便把我孩儿都瘦了。(琵琶记)不知何故,臣等一夜把头发都没了。(西游记)(潘金莲)拿过镜子来,从新把嘴唇抹了些胭脂。(金瓶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语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