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略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15 王洪松【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主要从合理分组, 动态管理;设计教案,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教师平等参与,适时调控等方面进行尝试。【关键词】 合作 交流 参与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少教师顾虑很多,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验者,我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背景陈述班级:一年级一班人数:36 人教学时间:开学第 5 周教学内容:
2、6 和 7 的组成教学设计: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教学顺序,而是采取了先教 7的组成,再教 6 的组成的教学程序。教 7 的组成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学具,由学生自主得出 7 的组成;再教 6 的组成时,我准备进一步放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组内操作学具,合作交流,由学生独立探索得出 6 的组成。教 7 的组成时,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而不乱。我预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更加高涨,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充分发挥,学习的过程一定会充满情趣,我怎么也没想到实际的情景会变成这样二、情景实录我先布置任务:请每个小组准备好 6 支铅笔,大家小组内一块儿研究 6 的组成有哪些。学生开始翻铅笔盒
3、,拿铅笔。当我看着第三小组准备铅笔时,第八小组那边传来喊声:“董老师,秦弋不给我铅笔!” 秦弋跟着喊:“董老师,王震抢我的铅笔!”我赶紧走过去,他们二人已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抢到了一块。我有点生气,提高嗓门:“秦弋,你抢什么,不是让你们小组一块儿准备好 6 支铅笔吗?” 秦弋一点也不退让:“可他拿的是我的铅笔,我又不愿意!” 王震声音更高:“老师,我是组长,我的铅笔不够 6 支,秦弋还不借给我!“再看看别的小组,也乱得不成样子,不少同学举着铅笔晃来晃去,小组长能顺利收好 6 支铅笔的只有第七小组一个组。真没想到,一个人拿6 支铅笔很容易,四个人凑 6 支铅笔却如此之难。这么混乱的局面,连我的声
4、音都很难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美丽的预想化成了泡影。我匆匆收拾“残局” ,见“乱”就收,这次小组活动无效而终。三、症结所在1、为什么学生不愿合作?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若明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十分严重。当老师要求他们相互合作时,他们只图好玩,却不肯为小组做一点“贡献” ,由此导致他们不愿合作。另外,学生不能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 ,也是他们不愿合作的原因。2、为什么学生不会合作?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不力是造成小组活动无效而终的重要原因。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很不成熟,还没有合作学习的体验,对怎样与同伴合作学习还非常陌生,
5、不会合作是非常正常的表现。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掌握基本的合作本领,这才使得大部分学生面对合作时无所适从,一团混乱。3、为什么教师不会引导?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习惯于走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路子”的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时却自乱阵脚。显然,教师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初衷虽好,但教师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仓促收场。从理念转变到行动落实,需要教师考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作为教师,必
6、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引导的水平。四、改进措施1、合理分组,动态管理把班级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科学搭配、合理分组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建立学习小组的环节上,一般地说,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一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 4-6 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把同一小组的几名同学按照不同的形式排列,也就是说,在课内怎么便于指导,怎么便于学习就怎么坐,各班形式可以不一,但在分组排坐时,必须好、中、差互相搭配,做到组内异质,以便于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参与小组研究学习的动员和训
7、练。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研讨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尤其是鼓励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劳动全组的研讨活动。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要起到安排发言、组织研讨、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分组后,不管是组长还是组员,都不是固定的,我们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当组长。通过动员的调整,扩大学生的接触面,有利于取长补短。分成若干大组后,同位的两个同学又是一个更小的学习小组,教学时要把大组小组结合起来。2、设计教案,从学生实际
8、出发学生分组合作学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上来,从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以学生研究如何小班分组教学,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是这样编写教学程序的:第一步:集体引导,复习旧知。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复习性联系。这一过程时间短,针对性强,效率高。第二步:小组研讨,探索新知。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探索。(1)独立操作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用 1 平方厘米的正方
9、形量出各自手中的长方形纸板含有的平方厘米数,然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2)小组研讨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研讨过程中要做到:(1)组内讨论有明确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要将研讨结果记录、整理,以备全班交流。 (2)组长要精心组织,让每个同学各抒己见,特别要为后进生的发言提供机会。 (3)可用演示式、辩论式、诊断式和补充式。第三步:全班交流,总结规律。全班交流,是由小组成员代表向本班汇报研讨的情况。汇报的形式可登台演示、图画讲解,也可台上台下质疑解难、争论辩解。(1)把实验报告单显示在投影屏幕上。 (略)(2)根据学生讲解,教师板书。经过小组讨论,不难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10、,长方形的面积即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列式(板书)如下:8=4 2 10=5 2 12=3 4 15=5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问题设计,这样的小组讨论,若能持之以恒,毋庸置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回不断提高。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首先,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基本原则,服从小组的领导,严格遵守纪律,不能散漫随便,不顾及他人和小组的利益。第二,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有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围绕中心进行学习,回答问题见解条理,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即使做好记录,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善于体温和质疑,学会取得知识和存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11、等等。第三,确保明确的小组个人责任。这种小组个人责任是指小组成员为保证小组顺利进行合作学习所承担的义务和权利,这些责任共同构成使小组不断发展的自我加工机制。4、教师平等参与,适时调控合作学习,不仅指学生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更重要。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观,变传统教学的“命令式”为“讨论式” 、 “谈心式” 、 “协商式” ;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平等参与学习活动,能及时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例如,学习“通分”一课,教师按教材的编排,从比较 3/4 和 5/6 的大小引入,通过小组和研讨,教师发现每组同学都找
12、出了几种解决办法,有的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有的画出了两条同样长的线,分别表示出了 3/4 和 5/6 后,再进行比较;有的先求两个数与 1 的差,然后比较这时,教师及时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通分上来。教师说:我发现大家找到了很多比较 3/4 和 5/6大小的方法,并且很有道理。下面请大家讨论怎样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试一试能不能把 2/3 和 6/5、3/4 和 7/12也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分上。教师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过研讨交流,每组同学都总结出了通分的基本方法。这样,由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学生也逐渐愿意接近老师,什么信息也愿意与交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参考文献:1、 江苏教育2、 小学数学研究单位: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