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化学与生活的例子利用食醋除去水壶里的水垢。利用中和反应原理认识皮蛋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利用中和反应原理认识虫咬后搽牙膏或肥皂水。厨房安全用煤气。菜窖安全知识与二氧化碳性质。利用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认识石灰水可以保鲜鸡蛋摘要: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从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和阐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作者简介:贾西汉,任教于陕西省吴堡中学。美国 JCE 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从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用品的取材等
2、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与 JCE 活动有异曲同工之意。借鉴 JCE 活动,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
3、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
4、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 ?碰了醋的紫甘蓝( 紫白菜 )怎么变红了 ?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 、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
5、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 、“白色污染” 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
6、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让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
7、;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2.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出发,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五、利用化学教育,提高环境意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
8、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1.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
9、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
10、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3.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 和 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 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 的产生及 so2、co 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 so2 的特性讲
11、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 1942 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另
12、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综上所述,生活化课堂创设也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师生生活交流,也可以是家庭实验探究,可以从生活问题引入化学,也可以将化学向生活拓展,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是小课堂,也可以是社会大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形成意识,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互融合起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联想、生成创意。这样的课堂教学魅力无穷,精彩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