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 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前期3.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北宋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该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4. 在古代, “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
2、方式取得?(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考试制 D.察举制5.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密切了汉蕃关系、受到汉藏两族人民尊敬的唐朝公主是( )。A.文成公主 B.蔡文姬 C.王昭君 D.金城公主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和亲结盟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遣唐使来访A. B. C. D. 7.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8.
3、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 )A. 推恩令 B.玄武门之变 C.黄袍加身 D.杯酒释兵权9.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督 C.发挥文官的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10.下列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 阿保机称帝 赵匡胤建立宋朝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元昊建立西夏A. B. C. D.11.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
4、: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指的是( )A金灭亡北宋 B.辽灭亡北宋 C.西夏灭亡北宋 D.蒙古灭亡南宋12.“起朔漠,并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逐天下,合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3.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长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14.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 B.南宋将领抗金的战争C.蒙古军队灭金
5、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15.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张,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C.“瓦子”和“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6.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选项中哪一个都是两部书中都能查阅的历史事实( )A.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B.战国到汉武帝时期 C.汉武帝到北宋时期 D.战国到五代时期17.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其中的“内”指的是(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地方行省 C.边疆少数民族 D.大都18.东
6、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19.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为欧洲人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2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2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鸭绿江、
7、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22.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A.广东沿海 B.四川地区 C.中原地区 D.浙江沿海23如果你是明朝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24.明朝时期丝织品中的“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25.钱文忠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的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
8、、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学校_班级_姓名_号数_题次 一 26 27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25*3=75 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二、综合题。26.(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材料二:“自永乐三年奉使
9、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 分)(2)郑和的船队在哪两大洋中穿行(2 分)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2 分)(3)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4 分)27(15 分)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材料二: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1 分)(2)这种考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分)(3)这种考试制度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3 分)对社会有何影响?(3 分)(4)明朝时期,这种考试制度有何转变?(2 分)(5)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当今的中国考试制度有何优点和不足?(4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D C C A C D D B B A B B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D B A B C C
11、D B C C B26.(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太平洋和印度洋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7.(1)科举制度(2)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 ,采用八股文的形式。(5)优点: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利于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不足:对考核实践能力,创造性重视不够,考试形式有些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