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春,本课件的增强版将使您准备讲义的工作变得轻松自如!, 多达400页的演示文件详尽的文字资料大量的插图珍贵的图表购买热线:jc-,进入简化版课件,课程纲目,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第三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第四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第五章 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 第六章 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章 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 第八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第九章 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第十章
2、 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 第十一章 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新闻传播学是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际,才开始逐步生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学科。19世纪末德国等地开设了世界最早的新闻课程,同时进行新闻研究。19世纪末我国新闻传播学随着新闻事业的兴起而诞生。历史:姚公鹤上海报业小史(1917) 新闻传播学 理论:徐宝璜新闻学(1919)业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徐宝璜,字伯轩,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学史上,他都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方汉奇新闻学1994年版序,返回课程纲目,何
3、谓历史,一种“不言而喻”的史观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研究就是想方设法趋近这一客观存在,以尽可能详尽的史料展现其本原的面貌,复现其本真的情景。而20世纪以来的现代史学(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的要义,就在于对历史是一种定型的存在而史学就是对这种存在的准确描绘等常识观的突破。遗憾的是新闻传播史研究对这种变革似乎反应迟钝,甚至不无隔膜。即使西方的一些经典的新闻传播史著述也同样滞后,如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新史学的三大命题,当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发展以20世纪为起点,尤以二战结束为标志,概言之为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
4、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小结,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真)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善)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美)它们的共同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历史从鸡零狗碎的“断烂朝报”或编年史的“木乃伊”,变成洋溢着青春、生命与活力的“有机体”,变成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活生生图景,从而为人生在世提供富有意义的价值参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概括难免存在简化倾向有时甚至挂一漏万。如法国年鉴学派主张“总体史”。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何谓新闻传播史,从含义上讲,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
5、思考。其中,前者可称为新闻传播史本体,后者可称为新闻传播史认识。就本体而言,新闻传播史是客观的、外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的;就认识而言,新闻传播史又是主观的、内在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只取决于人的所知所识,所思所想。 新闻传播史这一概念说来说去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至于新闻传播史本体则如“无限大”等概念,只在理论上成立而在实际中不存在。既然新闻传播史只是流变不居、与时俯仰的认识,而非一去不返、永恒不变的本体,那么新闻传播史与当代的关联便顺理成章,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归于生成的现实便成为显而易见的结论。与此相应,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也起着类似个人记忆的作用。诚然,并非每
6、个新闻从业者都学过新闻传播史,都读过新闻传播史的书籍,但只要他们不“出局”,就会在潜移默化、点点滴滴的专业活动中,随时随地获得这种必不可少的记忆,并且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保持这种记忆。,第二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一节 历史与新闻史 第二节 新闻事业 第三节 口头传播时期:从口语到文字 第四节 文字传播时期:从文字到印刷,返回课程纲目,第一节 历史与新闻史,人类传播交流的演化:手势口语文字印刷 电子研究人类传播历程的意义:这是一种渐进兼突变的进程,这是一种习焉人察的变迁。其中蕴含着许多发人深思的哲理,其中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传说。极而言之,不参透传播衍变的奥秘,便难以把握人类
7、历史的脉搏;不缕清这张无形网络的经纬,就无法揭示它所维系的社会。,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途径,一方面为了避免蹈袭当今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故途,另一方面也为了探索一条通达真知的新径,本书在阐述全球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及意义时,将遵循伏尔泰撰写路易十四时代所奉行的宗旨,“撇开浩如烟海的细枝末叶,对这些剧烈变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让人只看到重大事件,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看到导致这些事件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将把新闻传播史置于广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并力图揭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的关联。 伏尔泰像,第二节 新闻事业,(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所谓新闻事业,就是通过诸如小册子、新闻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
8、视和书籍等媒介,对新闻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特稿材料进行采集(collection)、编写(preparation )与播发(distribution)。 不列颠百科全书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事业的起源,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现代文明的发展“第二次浪潮的产物” :第二次浪潮始于18世纪,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离开农场,涌向大城市寻找生机。 托夫勒传播就象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9、,根据需要有时集中在这一部分,有时集中在另一部分,保持接触和平衡以及健康,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致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人类传播历程,依次出现互相补充互相叠加,第三节 口头传播时期:从口头到文字,一、语言与社会:,语言(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像影子与实体一样 不可分割,社会群体组成的需要,交流的需要是群体互助的需要,语言的需要来源于交流的需要,语言与社会同时出现,社会何时出现?,社会与语言的关系,思考:由于交流的需要, 语言产生于人类 社会化的进程中, 而后便成为人类 社会化以及整个 社会的复杂与扩 大化的催化剂。,口头传播覆盖了 整个人类传播史, 是人类社会产
10、生最 早,延续时间最长 的传播方式。手写阶段以及 印刷与电子阶 段在时间上都 是人类近代发 展史中出现的 传播方式。,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手段的发明弥补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记录性差和传播距离短。非语言传播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结绳、原始绘画、象征符号。 2、篝火、鼓声、口哨、驿马及驿使。,原始绘画,非语言手段中的各类图形,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文字,又称图画文字。原始绘画的意义首先在于传播,而不在于欣赏。 “清晨,三位印安猎手离开湖边的棚屋去打鹿,因为他们肚子饿了。”,文字传播时期,语言的产生开辟了口头传播的纪元,文字的发明拉开了手写传播的帏幕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
11、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手抄新闻通过文字递传的新闻,可以通称为手抄新闻或书写新闻 。全球新闻传播史有了文字就产生了超出语言时空范围的信息传播。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公告类新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古罗马的“新闻信”:最早的民间报纸,第三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第一节 印刷与印刷新闻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萌芽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返回课程纲目,第一节 印刷与印刷新闻,人类
12、的传播之河从口头传播、手写传播流淌到印刷传播阶段,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意义重大的飞跃,从此人类的新闻传播便开始从无序走上有序,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新闻事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纸张和印刷机,莎草纸(papyrus),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古埃及人用它的茎杆制成光滑平展、易于书写的“纸”,这种纸一直沿用到中世纪初。其制作工艺是:,把新鲜的草杆切成需要的长度,剥去绿皮,然后把其消成片,平展开,互相略微交叠,摊在吸水布上,吸水布上再铺一层莎草片,上面又盖一张吸水布,如此等等。然后捶击大约两个小时,使莎草片凝成一张薄纸,最后是把纸压平、晾干。这些纸可以连在一起
13、做成纸卷,纸卷可以很长。,公元4世纪,羊皮纸取代莎草纸 “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埃及出口的莎草纸锐减。此前,莎草纸出口到波尔多和马赛,供学校和官僚行政使用。然而,公元659年至679年的墨洛温王朝时期,莎草纸却被羊皮纸取代。公元716年之后,莎草纸已经荡然无存。” 其制作工艺是:牛羊生皮放进石灰水泡,浸透,去毛,在架子上凉干。然后用水和浮石打磨,直至平滑。最后,成品按照标准的薄木版切割成块,上面打蜡,用苇管笔书写。希腊和罗马都通用这种笔。羊皮纸对折,毛面对毛面,制订成册。美国的独立宣言和解放宣言都是写在羊皮纸上的。,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的西传 隋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途径:中国阿拉伯帝国西班牙欧洲
14、各地。至14、15世纪取代羊皮纸 纸张普及的意义 为印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蔡伦,约翰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是德国美因兹的一位工匠,1428年离开家乡,到斯特拉斯堡度过近20年。其间,大约在1440至1450年间,他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法。 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印刷术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它发明的初期曾以德国技艺(the German Art)而著称。它在由美因兹的一位金匠约翰古登堡于14401450年之间发明后,便伴随着传教热情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传播开来,其间主要是由
15、德国人并且主要是沿德国商人的贸易路线传播。古登堡本人则以其印行的四十二行版圣经(1456)、三十六行版圣经以及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而享有盛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时代背景文艺复兴:各种创造朝气蓬勃,对书籍的浓厚兴趣成为时代的需要宗教改革:把宗教的权威从罗马教廷转向圣经 ,印刷圣经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圣经的印刷,早期印刷物的3/4都是圣经 宗教改革旨在破除罗马教廷对人精神的专制统治 马丁路德:每个基督徒都有同上帝直接对话的权利 由德国拓展至整个西方世界 四十二行圣经 1455年,新闻事业原始形态的产生,最早的新闻传单:1482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等 最早的记者:皮特罗阿伦提诺(Pietro A
16、rentino) 最早的期刊:法比信使(Mercurius Gello-Belgicus),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萌芽,时间:十七世纪 地点:北大西洋 背景:现代文明,地理大发现,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要求,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宗教改革,文化逐渐脱离开宗教,英国清教徒革命,标准英语的传播读者群扩大,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市场经济兴起,商品(包括信息) 流通相对自由,定期报刊的兴起,与早期新闻媒介比较 公开发行内容博杂定期出版,代表资产阶级公共域出现,现代社会信息骤增的趋势,定期性是现代报刊的一大 基本要素与基本特征,只有当信息定期公开发送,也就是说能为大众所知晓的情况下,
17、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言哈贝马斯,杂志的出现,学人杂志: 教诲月刊,1633,约翰里斯特(德) 学者杂志,1665,德尼德-萨洛 (法) 哲学学报,1665,英国皇家学会消遣娱乐杂志:法国信使:关于各种有趣有益之书籍和事物的轻松而又严肃、深刻而又易懂的观点,学人杂志和法国信使,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革命背景之一:“统治者的极端行为” 统治者的管制 许可制(License) 检查制(Censorship) 惩处制(Punishment)“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T卡莱尔 ),如火如荼的报业,星法院废除 “各式各样的小册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随便流通”(基佐) 164
18、2年出版了2000多份小册子 1645年发行了700多份报纸 在1640年到1660年之间,小册子和报纸加起来一共是2.2万份”。 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广告的出现,影响: 使报刊逐渐从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The Public Advertiser公共广告人 1657年 英国第一个巧克力广告,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生于1608年,死于1647年 作为诗人,名望仅次于莎士比亚。他对古代文化、文艺复兴和民间传统给予很大的热爱。他的代表作包括得乐园、失乐园、力士参孙等。 作为政论家,他写下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等名篇。 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苏联大百科全书,牛津公报第
19、一张“新闻纸”,牛津公报创刊原因: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宫廷仓皇前往牛津。牛津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政府决定创办一份官方报纸。出版24期后,随宫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特点: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两栏。一改“书”、“刊”的形式。重时效性、真实性。评价: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余波,其与革命一起把英国新闻事业推进一大步,更为别国新闻事业树立样板,注入生机。,第四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第一节 英国的日报与杂志 第二节 美国报业:起源与发展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94)第四节 18世纪的“高级报纸”,返回课程纲目,第一节 英国的日
20、报与杂志,18世纪英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情况 君主立宪政体制度下的王国政府对新闻事业实行的管制措施在经济上依靠政府的政党报刊杂志占统治地位,实行印花税法案、津贴制、法律制裁等;,使报刊成为政党间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不 具有现代西方报纸的大众化和商业性;,英国报刊种数少、报价高、销量低、新闻事业发展缓慢,日报的发展,“光荣革命”后,由于封建王国政府与议会相互妥协和制约,使得英国报业重又焕发了革命年代的勃勃生机。,三大有利因素:,政局动荡,工商业日趋繁荣 许可证法的废除“咖啡馆”的兴盛,印刷出版业有了进一步的自由,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讨论时事,从而扩大报业的读者群,杂志的勃兴 日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
21、信息基础,1711年全国发行2250000份,1753年,增至7000000份;1724年日报仅有3家,而至1776年增至53家。,内容也开始涉及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由E马利特创刊,又译每日科兰特。半张,单面印刷,每页两栏。新闻无标题。内容以荷文、法文消息为主,无本国消息。类似于新闻书。坚持客观报道。创刊号:本报创办的目的,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登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会有正确判断。 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有读者来做。”外国新闻传播史比较八十年以前的新闻书,并无多大进步。
22、第一期计有新闻10段,2段告白, 104行。新闻都标明了出处,告白说明创刊目的。 李瞻世界新闻史,杂志的勃兴,英国财政部1711年的统计,当时英国杂志的每周销量为44,000份,全年则达2,250,000份,差不多平均每十人一份杂志。 规模及影响远远超过报纸,不妨说这一时期英国报业的主流是杂志。原因:由于当时的政治干预(宣传、检查)和技术手段等原因使得报纸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受到很大影响。无法发挥其优越性吸引读者。 当时的杂志刊期很短,一般杂志通常8页,前1、2页为论文、社论。后1、2页为广告,中间为消息。 当时杂志分为两类:以评论和检查者为代表的新闻时政类杂志;以闲谈者和旁观
23、者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类杂志。,笛福与评论,1703年,因发表了一本反对宗教迫害的小册子消灭不同教派的途径(the Shortest way With Dissenters),结果锒铛入狱,还被戴枷示众三天。 但却受到百姓们的献花、祝酒。还写出了枷锁颂(Hymn to the Pillory),并有了创办评论的打算。 笛福文风: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五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说话。二是每个人都能听懂。 笛福笛福的天才在于它能做到呈现而不是讲述故事。事实就直截了当地摆在读者面前,其间的道德评论则像是邻居的指指点点。作者巧妙地隐藏起来,这种效果是通过一种平铺直叙和高超的朴实无华的文体所达到的。 雅克巴尔赞,斯
24、威夫特的检查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国教的神职人员,后来做到。属于当时英国的第一等级阶层。 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善于反讽。文章幽默风趣,常使用口语。本有望做高官,但由于其生性孤傲,鄙视权贵,以及他的宗教观点受到质疑,因此1713年被派到北爱尔兰担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副教长。并因为同情北爱尔兰人民而投入他们的反压迫斗争,直至1745年去世。其间写了著名的格列佛游记、书本大战、育婴刍议等。以及一些具有“作为政治理论家和经济学家的远见卓识的”时文。 检查者:是执政党托利党的舆论台柱,也是政党报刊,与评论对立。1710年创刊,斯威夫特为第一任主编,直到1714年。其间他经常以尖刻泼辣的文章批判辉
25、格党。,绅士杂志,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创刊于1731年,一直发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历时约两个世纪。,绅士杂志是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由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于伦敦。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负盛名的权威月刊。,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每月选登各类图书和小册子的优秀文章,惹得不少刊物仿效.该刊还是第一份以“杂志(Magazine)”为刊名的刊物,“杂志”(magazine)一词泛指期刊,就是由于此刊的名望所致。,约翰逊博士,约翰逊博士和笛福、斯威夫特、艾迪生、斯梯尔一样,都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英国19世纪思想家托马斯卡
26、莱尔,称他是“全英格兰最伟大的灵魂”。约翰逊博士是位奇才,也是位怪人。,约翰逊博士最杰出的贡献,是编纂了第一部英文字典。这部字典对现代英语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编写了阿比西尼国拉赛拉斯王子传、诗人传、艾琳以及其它许多被众人赞赏的名著。,印花法案的产生,1712年的印花税法案,内容由四个要点: 1、所有报刊,自1712年8月1日起,一律征收印花税。税率:半张或小于半张者,每份赋税半便士,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赋税两先令,超过六章之书籍税单报表均免税。 2、广告每项赋税12便士,官办伦敦公报一同。但书籍及单独发行之广告免税。 3、纸张税:进口纸每令征税1先令到16先令,本国纸4便士到1
27、先令六便士。 4、所有报纸,均需向印花税局注册。出版报刊,每张均注明发行人的姓名住址,如有不符,罚款20磅。如不赋税,吊销出版权。,新闻自由,英国报业争取新闻自由的历程充分证明新闻自由是现代报业的灵魂,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在泛美新闻协会的会章中规定:没有新闻自由的地方,就没有民主政治。,英国新闻自由的演进: 1、要求出版自由 2、要求意见自由 3、要求新闻自由,美国报业:殖民地时期,起源条件艰苦的环境起源的核心地带:新英格兰地区,挑战,应战,工商阶层,广告、信息,新闻,适应,催化,支持,波士顿新闻信,时间:1704 地点:波士顿 创办人:约翰坎贝尔(JohnCampbell) 特点:a.将
28、坎贝尔手抄新闻信印刷出版,成为其手抄新闻信的延续b. 不受官方检查而几乎无人阅读c. 没有时效性d.有谣传的专栏e.第一次出现付费广告,富兰克林兄弟,詹姆斯富兰克林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 一个粗暴的哥哥 一个不无才气的作者 一个用行为破除陈规、为殖民地报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出色报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一个被“蹂躏”的弟弟 一个深孚众望的全知全能人物 一个使美国新闻行业变为受人尊重行业的业界领袖,宾夕法尼亚公报,“蛇的漫画” 用简洁凝炼、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曾格事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而被捕。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
29、护。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轩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意义:树北美殖民地争新闻自由之丰碑。,托马斯潘恩(Thomae Paine),常识 背景:保皇分子势力猖獗 内容:批判英国的殖民暴行,主张北美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拿起武器 影响:“独立”二字深入人心,革命浪潮势不可挡,危机 背景:大陆军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使人民情绪低落 内容:激励人民奋起作战 影响:军心大振,取得“特伦顿之战 ”的胜利,扭转了时局,没有常识,就不可能有美利坚合众国;没有危机,我们就不可能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报业(178917
30、94),一、基本情况1、革命前2、革命后二、马拉及其人民之友报(1789)三、人权宣言第十一条,人权宣言第十一条,人权宣言诞生于大革命爆发的1789年。全称是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共计17条。其核心精神,其实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其中,第十一条涉及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问题,全文如下: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基本意思有两点:第一要有言论出版自由,第二要为此担负责任。这两点互为补充,缺一不可。,1965年,美国新闻学者约翰梅里尔(John C.Merrill)做过一项研究。他将1
31、00份高级报纸,按四个等级排成一个金字塔“梅里尔高级报纸金字塔”。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梅里尔又完成一部专著高级报纸(The Elite Press),对这100份高级报纸的历史、现状及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他从世界各国的众多报刊中,遴选出100份高级报纸, 然后又将它们又分成高低四组。第一组有10份,包括人民日报、真理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第二组有20份,包括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消息报等;第三组有30份,包括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第四组有40份,包括金字塔报、大公报等。,梅里尔高级报纸金字塔,第五章 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第一节 美国的政党报刊及其“黑暗时期”第二节 别
32、开生面的商业报刊第三节 商业报刊背景透视,返回课程纲目,第二节 别开生面的商业报刊,一、美国的三大便士报1本杰明戴和纽约太阳报(1833) 2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和纽约先驱报(1835年) 3霍勒斯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1841) 4查尔斯达纳和亨利雷蒙德,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假使我要把它头尾颠倒,就得头尾颠倒!”,英国的泰晤士报(The Times),创刊时间:1785年创办者:约翰沃尔特 (沃尔特第一)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报业独立化的趋势 创刊时:每日环球纪事报非独立时期:四版的揭丑小报独立时期:“独立于党派之外” 世界“第一报纸”默多克时期:大报小报两种版式,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二以后),原
33、因:工业革命,国力上升中产阶级兴起,成为其代言人经营有方 表现: 托马斯巴恩斯:“下九流”无冕之王” 约翰德莱恩 :声震英伦享誉全球 拉塞尔:专业记者,独家新闻,军事新闻,默多克时期,默多克1200万英镑收购 1、报纸价格大幅下降 2、编辑方针有所调整 3、人员管理求新求变 4、市场促销花样繁多大报+小报,政党报刊小结,1、三大特征: 标榜独立; 注重新闻;企业化经营2、三点说明: 商业报刊不等于大众报刊; 商业报刊之兴不等于政党报刊之亡; 商业报刊的独立性不等于绝对独立,第三节 商业报刊背景透视,一、社会背景二、思潮背景 1、约翰洛克自由思想的先驱 2、托马斯杰斐逊自由思想的化身 3、约翰密
34、尔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 4、总结与反思,第六章 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通讯社概述第二节 法新社(AFP)第三节 路透社(Reuters)第四节 美联社(AP),返回课程纲目,通讯社概述,法新社 (AGENCE FRANCE PRESS) 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 路透社 (REUTERS) 合众国际社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通讯社的分类,国际通讯社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等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德新社、安莎社、共同社等专业通讯社 辛迪加等,专栏作家,既可以是作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也可以是政治家、外交家或
35、某一领域的专家。 分类及著名专栏作家精英型:主题为忧国忧民,纵论天下。李普曼、赖斯顿等大众型:以服务、娱乐及消遣为基调。莱德勒等,19世纪三大的通讯社竞争,法国 英国 德国 争霸世界 哈瓦斯社 路透社 沃尔夫社 瓜分新闻市场通讯社条约,三足鼎立,一战后,通讯社条约体系名存实亡。原因: 一、战后国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德国战败,美国崛起。 二、无线通信取代有线通信。 19世纪三大通讯社三分天下的局面宣告结束,路透社(1),创始:1851,在伦敦正式亮出“路透通讯社”的招牌起初,只向银行、交易所等提供商情1858年开始,向报纸提供新闻,如广告晨报 发展:第七年攻下泰晤士报,获得长足发展1865,扩充
36、为股份有限公司,路透任第一任经理,所谓“舰队街”,Fleet Street的译名并不确切 英国新闻出版中心 曾经云集泰晤士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等,美联社(1),给地球的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只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 马克吐温 形成: 一、电报的发明与电讯的意味1844年5月24日,美国科学家莫尔斯(Samuel F.B.Morse)拍发了第一份电报。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信息负载的内容,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二、 港口新闻联合社美联社前身1848,纽约的6家报纸联合成立的新闻通讯社,合作性质的组织,非赢利,一切费用由各家平均分担,美联社(2),1882,在与合众社的竞争中败北,大
37、多数会员加入合众社,其余小部分会员与西部联合新闻社合并,于1892年在芝加哥成立“伊利诺伊联合新闻社”,斯通任第一任社长斯通(M.E.Stone):“美联社之父”,提出“五个W,一个H”报道模式1900年,伊利诺伊联合新闻社解散,在纽约成立一家新的通讯社,这就是现在的美联社。,第七章 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第一节 大众报刊的历史土壤第二节 普利策:大众报刊的代表第三节 赫斯特与黄色新闻,返回课程纲目,第一节 大众报刊的历史土壤,一、政治民主,舆论自由 到19世纪末,西方许多国家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确立了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制度。 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以及人民武
38、装起义等,均对原始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巨大的压力。资产阶级被迫实行民主自由。例如: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芝加哥工人大罢工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越来越高,对各种事关社会民生的事务及其信息越来越关注报业大众化,第二节 普利策:大众报刊的代表,倘言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了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 生于匈牙利马科城,犹太人 1890 双目失明 1911 卒于美国查尔斯顿港的私人游艇,纽约世界报,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耙粪运动”与“耙粪记者” 的源起,自由
39、女神像的底座募捐,耸人听闻的煽情作风,内莉布莱的环球之旅,以揭露社会弊端,发动改革运动赢得声誉,以煽情新闻刺激销数。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普利策奖,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普利策出资设立。自1917年始,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文学艺术奖。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由知名记者组成,评选结果需经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通过,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第三节 赫斯特 :黄色新闻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63-1951 被哈佛大学开除的纨绔子弟天生喜欢新闻,从小就对报纸有浓厚兴趣1887年成为旧金山
40、考察家报的主编旧金山有史以来最大胆、最出色、最耸动的报纸 1895年 创办纽约日报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和引人入胜的内幕 赫斯特报纸只售一分钱引发黄孩子的“双包案”,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定义黄色新闻与煽情主义 背景大众报刊的勃兴 产生黄孩子(yellow kid) 高潮美西战争、总统被刺 发展小型报(tabloid),小型报(tabloid),产生背景:黄色新闻泛滥 有人公然鼓吹,“新闻就是三个W,即女人(woman)、财富(wealth)和恶行(wrong-doing)” 特征: 一、篇幅只有普通报纸的一半; 二、大量使用图片,尤其是头版; 三、内容通俗、庸俗或粗
41、俗,极尽煽情,甚至挑逗。,Daily Mirror & New York Daily News,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英国报业大王诺思克利夫勋爵 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纽约每日新闻报 ( New York Daily News) 赫斯特和纽约镜报 黄色新闻中的色情因素出现,第八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第一节 广播的基础电子技术第二节 广播事业的形成:1920年代第三节 广播的黄金时代:19301940年代第四节 爱德华默罗: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返回课程纲目,广播的基础电子技术的发展,1、无线电技术 理论: 电磁学(电磁波无线电世界的基础) 麦克斯韦(理论论证
42、) 赫兹(实验证实)应用: 波波夫(近距离) 马可尼(远距离),“无线电之父”马可尼,无线电的发明创造 无线电报机(无线电的第一项专利) 无线电信号的远距离传播(“人类开始进入无线通讯时代”) 市场开发(马可尼公司) 与英国的关系(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 访问中国 影响,广播的基础电子技术的发展,2、声电转换技术费森登(广播的先驱) 第一次实现声音讯号的远距离传播 德福雷斯特(“广播之父”) “无线电的心脏”三极管,广播事业的形成:1920年代,KDKA电台:全球第一家正式开播的广播电台弗兰克康拉德与威斯汀豪斯公司 1920年11月2日为该台首播之日“正式”:商业执照、定时播放、内容丰富,“联邦
43、通讯委员会”(FCC),广播事业的发展和电台数目的激增, 造成各家电台频率的相互干扰,7无线电法 “联邦无线电委员会 通讯法 “联邦通讯委员会”,管制方法: 审批办台申请 更新营业执照 对违禁者给予警告或处罚,三大广播体制,美国三大广播公司,1926的全国广播公司 资格老 红网 萨尔诺夫 1927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风头健 威廉佩利 广播新闻1945的美国广播公司 先天不足蓝网 “垃圾站”后天失调缺乏人才,广播的黄金时代19301940年代,三点体现: 规模上几何级数的飞速增长 经济上巨型企业广告的支持 节目上从娱乐到新闻的扩展“大萧条”和“新政” “火星人入侵” 炉边谈话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44、 国际广播 BBC & VOA,广播事业突飞猛进,日益多彩的节目形态,娱乐交流工具,新闻报道,肥皂剧的兴旺,现场报道、全国联播、广播评论,阿莫斯和安迪 第一夜,美国第一位 广播评论员 卡腾伯恩,“火星人入侵!”,原因分析: 广播的巨大影响力唯一在大萧条中异常兴旺的行业 广播新闻的崛起及其迅速发展 经济衰退期,民众心理惶惶不安 奥森韦尔斯的绝妙的操作技术,奥森韦尔斯,炉边谈话,“没有一位总统同新闻界的关系能比罗斯福更有效果了。” 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执政12年间,共会见记者998次;第一任期通过340次记者招待会加强同人民的交往,赢得46个州的支持。“它能用自己那传达真诚的嗓音,表达一种给人安慰
45、、让人放心的感觉。他的炉边谈话如实反映了这一点。”,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 国际广播2 、英国广播公司(BBC)3 、美国之音(VOA),国际广播的两种类型,宣传式:以纳粹德国为代表:三色电台网白色电台:官办公开电台;黑色电台:秘密电台;灰色电台:时而秘密、时而公开 强烈的宣传意味,远离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戈培尔:新闻是战争的武器,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战争而不是提供信息新闻式:以英国的BBC为代表始于1938年1月开播的阿拉伯语节目,美国之音(VOA),战时新闻局国务院美国新闻署 两派之争:外交出身官员:重宣传,外交政策是首位新闻采编人员:重新闻,强调新闻的可信性美国之音宪章(The Char
46、ter,1976.7) 一、美国之音必须始终保持为一个可靠的和权威性的新闻来源。美国之音所广播的新闻一定要准确、客观、广泛。 二、美国之间应代表整个美国,而不是美国社会的任何一部分。因此,它对美国的主要思想和制度必须有一个平衡的和全面的报道。 三、美国之音应清楚地、有效地阐明美国政策,同时也报道对这些政策所发表的认真的讨论和意见。,第九章 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第一节 技术视野的电视第二节 社会视野的电视第三节 批判视野的电视,返回课程纲目,电视发展主线,19c 末 1930s,1930s 1939,1939 194,194 1962,1962 1980,1980 以来,试验 阶段,
47、草创 阶段,停滞 阶段 二战,重新 起飞,走向 繁荣,突飞 猛进,社会视野,技术视野,美国广播、电视发展比较,冲击娱乐业,电视,广播,电影,报纸 杂志 书籍,酒吧 剧院 夜总会,粗糙,低劣毁坏了人们生活,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一位主编甚至说:典型的电视晚间文娱节目,就是一场歌舞杂剧与一场摔跤表演 。,电视新闻初露锋芒,技术线索:电影新闻,胶片冲洗1962 便携式电子摄像机、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节目线索: 1960年代初,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唯一的电视新闻节目,就是15分钟的晚间新闻,三个小时后即9点45分重播。由于当时没有录像带,所谓重播也就是播音员再播一遍。1963年,在美国依靠电视了解新闻的人,第一次超过依靠报纸了解新闻的人。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它标志着电视新闻时代的来临。也就在1963年,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把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间,从过去的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总统大选与电视辩论,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00年有45选民收看电视辩论,今年则有61,且有29的选民认为候选人的辩论将决定他们的投票意向。专家们甚至断言,具有时代特征的电视辩论,其重要性已远胜于电视广告和党代表大会。,电视走向繁荣( 19621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