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狼孩”的案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这些现象对我们的教育有何启发?,两条基本的教育规律,1、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 2、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欲速则不达”),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要达到其预定的目的,真正起到培养人的作用,就不得不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依据,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起点和着眼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可以说是施教的最为基本的制约条件。 何谓“身心发展”?,向善性 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实践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 2、能动性:“生涯规划” 3、定
2、向性与顺序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 4、连续性与阶段性:年龄特征 5、不平衡性:不同发展速度、发展起迄时间、达到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等 6、差异性:因材施教 7、互补性:缺失补偿,一、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年龄特征:指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亚里斯多德的年龄划分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关注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
3、,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共同之处,人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 发展是一种有方向性、连续性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重合,都肯定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逆的 研究只是侧重某一方面,但心理的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遗传成熟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身心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二、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4、与教育,1、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等。 2、与教育教学联系最密切的三方面认知差异: 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 智力差异,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突出表现在人的思维的差异性上 思维越是发展到高级水平,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学科达到中的思维水平也不同,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认知风格:就两方面而言:一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二是指个体在对事物作出反应时所使用的策略。它总是与人如何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有关。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辐合型发散型,智力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
5、智力 肢体运动智力 社交智力 内省智力,身心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孔子:“各因其材” 与班级授课制的现实冲突 按生理年龄分班or按个体差异(如智龄)分班? 如何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儿童”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的内在因素(遗传、成熟)与外部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相互作用;作用的汇合点在于实践(个体积极投身实践的活动),这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力量!,第二节 影响个
6、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性、可能性、有限性 2、成熟: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环境小环境 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 积极消极两面性 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定向与规范:社会性规范通过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等传递 强化与加速:学生学习的间接性、简约性、快捷性;最近发展区 即时与延时: 共性与个性: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正确看待几对截然对立的观点,教育无用论教育万能论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如何理解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力 发挥人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第四节 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任务“危险期”、“心理断乳期”参见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