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影响” 、 “断机教子(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 大学 、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名言:“
2、 得 道 者 多 助 , 失 道 者 寡 助 ”; “君 子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 威 武 不 能 屈 ”,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
3、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教学过程:1 通读全文,分析课文注解2 课文要点分类(为学生理解全文之基础)通假字 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横” ,梗塞,不顺。 3、拂,同“弼” ,辅佐。 4、忍,通“韧” ,坚
4、韧。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一词多义 1.拂(fu)违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 )同“弼” ,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 起,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士:狱官 贤士于:从(发于) 给(于是人也)
5、在(死于安乐)3.本文为古文中的议论文(本册一六单元主为游记散文,而本文与第三单元皆为议论性文章)4.本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 )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6.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7.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8.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衰亡 9. 中心 逆境造就人才 及举例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 1、文王拘而演周易 2、仲尼厄而作春秋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7、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8、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这些人,当然还有司马迁本人,他们面对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依旧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10 相仿论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