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是孟子的一个学生。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文章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他们都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成就了大功业,成为了圣君贤臣。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对上述观点的进
2、一步阐发:一个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者)。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国家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孟子以雄辩著称于当时,所以孟子的文章文辞张扬,善用排偶句,故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孟子的这些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 第一段,列举六个历史实例,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二段,概括前文内容,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 第三段,由个人而延及国家,论证了“死于安乐”。 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将中心论点放在最后,先举事例,在从个别事例归纳到一般的原则,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论证时,先从思想、身体、生活、行为四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又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上面加以归纳,得出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了我们人才要经过艰难磨砺才能造就,我们应该明白艰难磨砺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