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本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钱学森简要生平事迹和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重点】 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教学难点】 了解精心选材和组织材料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
2、作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1导入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请大家把收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在班上作一交流。班上交流2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主题是什么。(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回来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3品味语句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
3、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2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1955 年 6 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
4、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34拓展训练20 世纪 50 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
5、片,介绍给同学。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5布置作业(1)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得当的。(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 ,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方法有:一是结合文章中心,二是依据人物性格特征,三是联系时代背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