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3462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1阿长与《山海经》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阿长和山海经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 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鲁迅对阿长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2把握这篇课文,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 ”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意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

2、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 ”,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 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

3、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 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

4、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 ,必须说 “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 烦琐” 正说明她悉心教养。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买山海经则是叫孩子称心如意的一回。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

5、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二、文句解说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 隐鼠 ,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 ”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 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

6、,被她一脚踢死了” 。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 “谋死”隐鼠的。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因为带有“福” 字,为取吉利,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 的习俗。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 ,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4“制艺和试帖诗”具体一点讲是什么样子的?制艺是摘取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立论的八股文。试帖诗,大抵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冠以“ 赋得”二字,并限韵脚,一般为五言八韵。5“石印 ”是怎么印刷的?先将原稿用特制的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涂上桃胶,干后用水擦净,然后

7、涂油墨印刷。6“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 ”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三、问题研究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 ”,又是“讨厌” ,又是“ 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 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 阿长”与“ 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

8、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 46 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 阿长 ”称呼,而“ 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 我” 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

9、 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 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 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 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 ”“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

10、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 字,好就好在这个“ 大 ”字的比喻,单说“ 伸开两脚两手” ,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 “郑重”。开口便是“ 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 ”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

11、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 ”,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 惶急地看着我” ,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一迭连声地说“ 恭喜 ”,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

12、烘托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 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 我” 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 我” 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

13、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 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憎恶”“讨厌 ”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 ,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三

14、、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 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 “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 我”有什么反应?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 确有伟大的神力”?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 ,因此她也不会理解“ 我 ”渴望得到 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 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15、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 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 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 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本题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教学建议一、可以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导入新课。从

16、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那么诡谲、惊险、有趣、生动。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鲁迅从长妈妈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这个片段与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谓温故知新。二、若干文句尚须解说,但要尽量节省时间。“课文研讨” 第二部分“ 文句解说” 列出五条,均属知识性问题,宜简要讲解,不要花费太多时间。三、“研讨与练习”前三题最好融入教学过程,可以再设计若干问题。第一题可与整体把握结合起来,第二题可与前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第三题可与后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还应补充设计一些问题。例如第二题之下,就元旦的古怪仪式可以设计

17、一题:阿长遭遇过什么不幸?为什么要“我” 元旦清早一开口就对她说 恭喜恭喜?鲁迅小时候觉得这是一种磨难,现在是怎样理解阿长的?四、前后两部分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前半部分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许多地方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双重色彩,前一种色彩形诸文字,后一种色彩则隐在叙事之中,所以要注意从文字背后认识阿长,体会写作时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后半部分以山海经为中心,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中间更是写得激荡人心,所以核心片段宜反复咀嚼,铺垫与延伸部分宜体会其作用。有关资料一、阿长简介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

18、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 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 年 4 月“ 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

19、“章妈” 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 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二、阿长的形象(一)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在狗 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 我” 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开头写她“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什么时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 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 大” 字,挤得“我” 没有翻身的余地

20、。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义。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 的磨难。这些 “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 非常麻烦 ”,使“我” 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她讲 “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当“ 我” 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 “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那里的话?!” 她严肃地说。 “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 Q 精神。“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虽然是写“ 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到这里

21、,作者才掉转笔锋写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要着重写的一件事。“ 我” 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 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 山海经 是什么,“ 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 惊喜、激动得“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 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22、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质素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也是对着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统治思想和社会制度。阿长与山海经等文这样写阿长,使我想起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 ”“不隐恶”的主张。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传文学,但作为写真人实事的散文,这样来写人物

23、,无疑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中,描写较为复杂的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也是有益的经验。(节选自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二)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但是,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 ”,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

24、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 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和一件小事所显示的那种肃穆、严峻而深沉的格调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鲁迅心目中,人力车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气和希望,而阿长的这些琐事则和“人气”相连,给他精神上以鼓励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长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鲁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长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

25、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这固然同所回忆的生活真实有关,但也恰恰证明鲁迅并不是把阿长当作理想的人物来歌颂的。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对她失去敬重和怀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就拿阿长那“大” 字形的睡相来说吧,虽然使幼年鲁迅吃了苦头,母亲也曾含蓄地暗示她能够改变,表现了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适性任情 ”的肯定。退一步说,就算和“切切察察” 一样,这也是一种缺点吧,然而,在鲁迅笔下,阿长的缺点也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她不“嗦做作

26、”,“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诚然,阿长是愚昧无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关于“长毛” 的讲述,更令人捧腹,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但难道仅仅是为了批评,或者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通过“元旦辟头的磨难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道 “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多么真诚的善良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橘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明这仪式是为了孩子,表现了她对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他如 “死”要说“ 老”,不进死人房和产房,不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等等,事情本身

27、固然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长教给这些“道理” 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孩子们讲卫生、不横过马路并无差异,都是为孩子着想。阿长教各种规矩和讲“长毛”如果不是出于这种善良的用心,她以后也就不会有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举动。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即“名人名教授” 所缺少的 “人气”。正是由于有这种“ 人气”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

28、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事过三十多年之后,鲁迅怀着深情回忆起来,仍然被这种关心和爱护所激动,写来情真而意切。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首先,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她主动询问 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 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当读者读到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

29、,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的时候,怎能抑制住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再次,鲁迅又用极其凝练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被感动之强烈;用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表达出无限欢悦之情。为了突现这种感激与欢悦,还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做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然带着诙谐的色彩,以便在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从“不愿意想到目前” 而回忆过去的创作初衷来看,这种情思和祝愿愈强烈、真诚,就愈能反衬出对“目前” 的否定和憎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