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3440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6.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

2、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

3、情。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

4、,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

5、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6、。(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3(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

7、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

8、上缀以碧玉 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4之意,等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

9、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

10、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苏 轼 ( 1036 1101) , 字 子 瞻 , 号 东 坡 居 士 , 宋 朝 眉 山 人 。 少 时 即 博 通 经 史 , 长 于 写 文 章 。宋 仁 宗 嘉 佑 二 年 ( 1057) 中 进 士 。 神 宗 时 ,

11、 因 为 反 对 王 安 石 创 行 的 新 法 , 而 招 致 政 敌 的 弹 劾 ,借 口 讽 刺 新 法 的 诗 句 , 横 加 “讪 谤 朝 政 ”的 罪 名 , 这 就 是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乌 台 诗 案 ”。 出 狱 后 ,被 贬 为 黄 州 团 练 副 史 。 元 祐 中 旧 派 执 政 , 苏 轼 被 召 回 京 城 作 翰 林 学 士 、 礼 部 贡 举 等 官 , 不 久因 与 旧 派 政 见 有 分 歧 , 再 次 外 调 杭 州 。 经 圣 元 年 ( 1094) 。 新 派 再 起 , 苏 轼 又 一 再 被 贬 , 最 后贬 为 琼 州 ( 今 海 南 省

12、 ) 别 驾 。 苏 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指导学生朗读5(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读准字音:相与(y) 藻(zo) 荇(xn)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13、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师出示板书:(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

14、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6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

15、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六、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16、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 魅力。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八、布置作业1默写承天寺夜游。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板书设计7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

17、交流会。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附: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1 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

18、游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屈原的“余不能变心以从俗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即是如此。他们忏悔以往的行为,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认为“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表示从此要“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清兵入关后的钱谦益、吴伟业就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只不过由于糅合了佛老思想,

19、所以表现得更为超然,更为达观。他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8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外一种生活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样表达了他在贬谪中坦然的心绪,旷达的情怀,以及对生活中的另一种美感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苏轼曾这样形容过自己

20、散文的特色: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典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八十四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在平地滔滔汩汩”,而是仿佛在山石间曲折穿行,抒情插于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来平淡无奇,简直就像日记。但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作法。果然,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

21、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御史舒亶等罗织罪名,逮捕下狱,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

22、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

23、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9当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

24、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

25、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文章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

26、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古典散文鉴赏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友冰著)2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这篇月下小品,即作赤壁赋的次年所作。江边的十月中旬,应该很凄清了,承天寺也并非名刹,然而月色入户,使得作者感到高兴,到了寺中,恰巧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便一道闲步于中庭。庭本无水,因月光而空明,遂使竹柏之影,有如水声交横;无水之庭,得月色而潋滟。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九云:“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袁宏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苏

27、长公合作引)。这是说得很有识见的。(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汤高才主编,19916 版)3答谢中书书赏析(金性尧)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 68 字,语言淡泊,境界宁10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 70 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

28、念之意。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19916 版)二、重温经典1 喜雨亭记苏 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

29、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即以名亭

30、,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名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提示:本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亭台记,写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苏轼时年 26 岁,在陕西凤翔太守幕府担任签书判官。这一年的暮春四月,凤翔地区久旱逢雨,恰好官署旁边的一座官亭新落成,作者喜情难抑,命名这个亭为“喜雨亭”,并欣然作了这篇“记”。作为一篇亭台记,作者并不仅仅在“亭”字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建亭跟喜雨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泼墨写“雨”,写“喜”,从而

31、提炼出11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积极主题,这是很富匠心的,阅读时宜引导学生潜心体会。2 与朱元思书吴 均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提示:文章第一段总叙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清澄,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

32、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使水更显其灵性。山有水相映,使山更增其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了。记承天寺夜游绘庭中景色 月色竹柏寻张怀民抒复杂情怀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11教学后记: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