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背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二)能力目标1. 掌握关键语 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三)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o)卸(xi) 奔(bn)丧(sng) 狼(lng)藉(j) 簌(s)簌(s) 典(din)质(zh) 赋(f)闲(xin) 颓(tu)唐(tng) 琐(su)屑(xi) 差(chi)使(shi) 亏(ku)空(kong) 勾(gu)留(li) 拣(jin) 搀(chn) 蹒(pn)跚(s
2、hn) 2. 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 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 、 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 、 春 、 荷塘月色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上课之前,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以歌曲和下面一段独白导入: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
3、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2)请学生分段有感情的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分出段落,并了解段落大意。1、第 1 自然段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2问:为什么
4、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板书:第 1 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2、第 23 自然段 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问:第 3 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
5、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板书:第 23 段: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3、第 45 自然段 问:在第 4 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问:
6、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明确:共出现两次。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 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问:在第 4、
7、第 5 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 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 45 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四、本课时小结 五、作业:课堂中的生字词每个 5 遍,课后考试。背影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3(一)知识目标1. 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
8、语句。(二)能力目标1.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三)情感目标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设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第 5 自然段,同学们应该还有所印象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昨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昨天,我们讲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记得板书是什么吗?(开篇点题 难忘背影)很好,那么第二第三自然段我们又是如何来概括其内容的呢?(描述家
9、境 渲染气 氛)第四第五自然段呢?(车站送行 细心关照) 板书:第 1 段: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 23 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 45 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 6 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 6 自然段 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 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 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
10、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
11、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4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
12、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问: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问: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 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
13、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 刻画背影”。 板 书:第 6 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 7 自然段 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问: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板书:
14、第 7 段: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背影教学案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反复揣摩。(二)能力目标1.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三)情感目标5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
15、间至情。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 特色教学过程:一、 导入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今天我们来品味他 的语言特色。二、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这几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六 归纳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