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教学设想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讲究形象思维,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我国古代诗歌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形象生动,表意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律和节奏等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讲一讲这些知识。学习诗歌,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
2、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宜做过细地分析,以免破坏诗歌的完整特点。对于重点的名篇佳句,可重点研读与赏析,领悟其精妙。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文章合为时而著 ”,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背景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教学设计导入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
3、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朗读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思考并提示: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 ”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 与“病树”自比
4、遭贬; “千帆过”与“ 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赤壁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朗读阅读理解思考并提示:1诗人对
5、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过零丁洋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
6、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 “但称好人!好诗! 竟不能逼” 。朗读阅读理解思考并提示: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 ;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 ”“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 惶恐” ,两个 “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水调歌头教师导学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 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朗读阅读欣赏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8、?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寥,乃望复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身处逆境,未忘君恩。转念遭际,莫名寒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明哲保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师导学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
9、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朗读阅读理解思考并提示: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句)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 ,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 ,总写作者的感慨。2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3 “望西都,意踌躇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5为什么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这五首诗。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