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6 页 一、 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 (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2、: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三、 课文朗读:四、 课文导语:五、 常识(分发)铭:古代
3、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第 2 页 共 6 页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
4、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 (板书出题目)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
5、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
6、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
7、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第 3 页 共 6 页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 、 “亭”比“陋室” ,以“诸
8、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
9、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7、“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 将个 人 之 “志 ”依 托 在 某 个 具 体 之 “物 ”上 。 于 是 , 这 个 “物 ”便 具 有 了 某种 象 征 意 义 , 成 为 作 者 的 志 趣 、 意 愿 或 理
10、 想 的 寄 托 者 。 如 “松 、 竹 、 梅 ”岁 寒 三 友 , 常 用 于 表 示 高 洁 的 志 向 ; “泥 土 ”常 用 于 抒 发 谦 逊 的 情 怀 ;“蜡 烛 ”常 用 于 颂 扬 无 私 奉 献 的 精 神 。8、仿写: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第 4 页 共 6 页
11、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七、 中心思想: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
12、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十、 习题讲解:十一、 作业设计: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语见论语子罕
1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 5 页 共 6 页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 (知识点)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14、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十八、 音频选择: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 (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背课文。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
15、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 、梁实秋雅舍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二十七、 课文存疑。 (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 译 古 文 , 主 要 有 两 个 要 求 : 正 确 、 通 顺 。 正 确是
16、指 内 容 而 言 , 要 如 实 表 达 本 意 , 不 曲 解 、 不 缺 漏 、 不 滥 增 ; 通 顺 , 是 指 表达 而 言 , 要 使 译 文 符 合 现 代 汉 语 的 语 法 习 惯 。 具 体 翻 译 古 文 时 , 我 们 要 遵 循两 个 基 本 原 则 。 一 : 词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文 章 的 词 、 句 都 是 在 具 体 的 语 言环 境 之 中 的 。 翻 译 古 词 、 句 , 必 须 了 解 它 们 所 处 的 语 言 环 境 , 然 后 才 能 正 确第 6 页 共 6 页 翻 译 。 二 : 直 译 为 重 , 意 译 为 辅 。
17、直 译 , 是 依 据 原 文 的 词 语 、 句 子 , 逐 一 翻译 , 还 要 求 保 持 原 句 的 句 式 和 语 气 等 。掌 握 六 种 技 法 : 录 : 凡 是 人 名 、 地 名 、 朝 代 、 年 号 、 官 名 、 书 名 等 专 有 名 词 , 都 可 照 原文 抄 录 。 此 外 , 古 今 词 义 一 致 , 人 们 熟 知 的 词 , 如 “山 ”、 “火 ”、 “车 ”等 , 也 无 需 翻 译 。 释 : 这 是 用 得 最 多 的 一 种 手 段 ; 运 用 现 代 汉 语 的 双 音 节 词 语 来 解 释 古 文中 的 单 音 节 词 语 。 对 通
18、假 字 、 一 词 多 义 、 词 类 的 活 用 , 用 法 多 样 的 一 些 虚 词等 要 特 别 注 意 , 一 定 要 联 系 上 下 文 , 选 准 它 的 确 切 解 释 。 理 : 调 整 、 理 顺 译 文 的 词 序 。 大 多 数 文 言 词 句 的 词 语 排 列 次 序 和 现 代 汉语 是 一 致 , 但 也 有 一 些 文 言 句 式 , 如 “孔 子 曰 苛 政 猛 于 虎 也 ”( 捕蛇 者 说 ) , 原 次 序 译 作 “苛 酷 的 统 治 凶 狠 比 老 虎 ”, 这 不 符 合 现 代 语 习惯 , 应 把 “比 老 虎 ”调 整 到 “凶 狠 ”之
19、前 。 添 : 在 原 文 有 省 略 的 地 方 , 增 添 必 要 的 内 容 , 使 译 文 通 顺 、 明 确 。 如“忽 然 抚 尺 一 下 , 群 响 毕 绝 ”( 口 技 ) , 其 中 “抚 尺 ”和 “一 下 ”之间 缺 一 个 动 词 “响 ”, 翻 译 应 加 上 。 又 如 “尝 贻 余 核 舟 一 ”( 核 舟 记 ), 译 文 时 , 句 前 应 加 主 语 “王 叔 远 ”, “一 ”字 之 后 应 加 量 词 “枚 ”。 删 : 有 些 词 语 仅 有 语 法 作 用 而 无 法 译 出 的 , 可 删 去 不 译 。 如 “夫 大 国 ,难 测 也 ”( 曹
20、刿 论 战 ) 中 的 “夫 ”, “何 陋 之 有 ”( 陋 室 铭 ) 中的 “之 ”, “学 而 时 习 之 ”( 论 语 六 则 ) 中 的 “而 ”都 属 于 这 一 类 。缩 : 文 言 文 有 些 句 子 , 为 了 增 强 气 势 , 故 意 用 了 繁 笔 , 翻 译 时 可 将 其 意思 凝 缩 。 如 : ( 秦 ) 有 席 卷 天 下 ,包 举 宇 内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 并 吞 八 荒 之 心 。( 现 代 汉 语 中 很 难 找 到 四 种 不 同 说 法 来 译 “席 卷 天 下 ”“包 举 宇 内 ”“囊括 四 海 ”四 个 短 句 , 在 翻 译 时 可 凝 缩 为 “秦 有 并 吞 天 下 、 统 一 四 海 的 雄 心 ”)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