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八上)2【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
2、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
3、、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第 1 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第 2 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
4、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 3 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第 4、5 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 6、7、8、10 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 11、12 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四、小结本课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第二课时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1教师与学生对话。(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5、”指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2)文章在第 1 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2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
6、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明确:(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主要针对 1、2 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
7、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
8、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 1、2 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120 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
9、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 1、2 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
10、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资料宝藏】1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1)文笔活泼、语言生动,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理通晓、举例恰切。 (此三点既是优秀的科学小品文的共性,在本文中又体现出其个性特征。 )(2)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文笔活泼、语言生动,是本文写作上的第一个特点。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两段,以散文式的语言描写四季风光,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状物传神,很有诗情画意。拟人的手法用得自然巧妙。写大自然“从沉睡中苏
11、醒” ,借杏花、桃花来“传语” 、 “暗示” ,写布谷鸟“唱歌” ,把大自然人格化,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紧扣课题,自然巧妙。(3)按认识的一般规律组织说明的顺序。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从全文看,作者介绍物候学的知识,是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逐层展开的:先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学的作用。进而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从局部看,如文章的第三部分,又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逐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北寒南热的纬度影响,是北半球的普遍现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最主要因
12、素,自然要首先提出来。经度影响,是决定同纬度内临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来临先后的因素,所以放在第二位。高下差异只适用于山区,所以放在第三位。而古今差异的影响,不如前三个因素显著,所以放在最后。另外,四个因素的安排,又体现了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前三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古今,是时间因素。不仅如此,在具体说明中,作者还注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加以说明。如在说明高下差异时,作者不仅说明了一般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说明了“逆温层”这一特殊的现象。由于说明逻辑严密、合理,全文清楚,结构分明。(4)恰当举例说明的方法。为了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明得具体生动,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
13、解,本文充分地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首先是选择一般人常见的事例为例,如桃花开、燕子来。选例既通俗又典型,力求精当,一般只用一例就能说明一个问题。当问题复杂、不易一下子理解如在说明纬度的差异时,文章增加一例,但仍以典型、精当为度。其次,为了准确地说明问题,本文将举例子和作比较、列数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说明物候现象的差异时,所举的例子多是包含对照、比较的成份,一看就是差异明显。在所举的例子中,还包含一些数字,无论是用确数还是约数,都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使所举的例子更为人信服。2 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以清新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科学物候学
14、。 “物候学”对许多青少年读者来说,该是陌生而神秘的;要用很短小的篇幅讲清这门科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它言简意赅地、饶有趣味地把物候学介绍给青少年读者,使他们不但对这门新兴科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使之在学习语言方面受到启示,吸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看,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语文教材,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1)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这篇文章,是要向读者介绍有关物候学的知识。如果简单地用“物候学知识”一类的标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会有生疏深奥的感觉,不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改写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15、既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颖别致。它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引人入胜。“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那只不过是流传于街巷市井中的一句俗话而已,事实上只有人才有语言。而标题中却让“语言”出自“大自然”之“口” ,真是与众不同,引人寻味了。这个标题,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读者们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2)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自然。第一部分(第 13 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文章开头,就把“冬去春来” 、 “入夏趋秋”的四季变化和花木虫鸟的百态千姿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些“周而复始”的变化中,这些百
16、态千姿的差异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原来他们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看成了大自然的“语言”这就是“物候” ;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这就是物候学。这一部分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 4、5 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之后,紧接着就要介绍研究物候学的用途,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文章先指出:观测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这些“活的仪器”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应用在农事活动中也比较简便,容易掌
17、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对其重要性做了说明,然后又以北京一九六二年春初种花生因为没有注意物候资料而受到损失为例,具体地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部分里,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把问题谈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据。在讲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之后,文章更深入一层,着重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文章进入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 610 段)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在这部分中,作者分别从“纬度” 、 “经度” 、 “高下的差异” 、 “古今的差异”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说明时条目清晰,例证具体。全文的最后部分(第 1112 段) ,在前文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
18、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作者以此总结全文,并展示了这门新兴科学的光辉前景,使读者深受启发和鼓舞。总之,这篇文章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变化开始,顺序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全文眉目清晰,结构自然精巧。(3)准确洗练、精彩传神的语言。准确鲜明、洗练清新是本文运用语言的一大特点,反映了极强的语言功力。例如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四季的变化,花木虫鸟的活动,做了简洁生动而富于特色的描绘。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恰到好处地点染了季节的特征、万物的态势:“立春过后”的大地复苏、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的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的燕子归来
19、,布谷露面;“转入夏季”的植物果实的孕育;“到了秋天”的果实成熟、落叶飘摇、昆虫的销声匿迹;而衰草连天的景象将迎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字中,春夏秋冬,特征鲜明;花木虫鸟,各具姿态;金风冰雪,应节而行。真是字句生辉,形神俱备。段末处又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作结,点出了大自然的规律,具体而不繁冗,生动而又准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如文中“各种花次第开放”中的“次第”一词的运用,写出了花的开放有前后之别,有其固有规律;“在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一必要的交代,又对第一自然段中所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给予严格的地域性的限制(地球上其他地域可能会有别样的情况) ;在“几千年来,劳动人民
20、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句话里,作者选用词语时,用“注意”而没有用“研究” ,这正是如实反映了劳动人民开始只是凭经验,只是有着感性的认识,而真正创建物候学,系统地进行研究还是近代的事。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精彩传神是本文运用语言的又一特点。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阐述的科学知识,作者在使本文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如用“翩然归来”描绘燕子的轻捷、洒脱,身姿优美,用“簌簌地”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用“衰草连天”写出深秋景象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出严冬的酷寒,用“草木荣枯
21、、候鸟去来”反映了自然现象同气候变化的关系所有这些语言,无不逼真、形象、生动、自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达到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往往把贴切的比喻和巧妙的拟人融为一体。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段话把拟人和比喻有机地结合起来,杏花在“传语” ,桃花在“暗示” ,布谷鸟用歌声向人们提醒,给人以无限亲切之感,大自然是多么关心劳动人民的耕耘播种呀!这些语言在此处运用,比专业性的术语更富于表现力。此外,文中把活生生的生
22、物比喻为“活的仪器” ,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个比喻也是非常精彩的,它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本文还采用了“例释”的方法,即举出具体例证说明问题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比如写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作者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又如写高下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作者就以华南丘陵地区引种热带作物的事例说明。至于写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则用了“大连北京” 、 “济南烟台”两个事例来说明。作者在这里不仅分析了一般情况,还指出“研究这个
23、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不但条理清晰,分析全面,而且能通过人们熟知的具体的事物,使读者便于比较、联想,从而获得或理解了新的知识。注意语式的变化,使读者没有重复雷同的感觉。例如在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的时候,对这些“因素”作者不是第一第二地呆板地排列,而是用下列不同的句式提出:“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用这样略有变化的句式把四种因素分别地提出来,显得灵活生动,错落有致。总之,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语言,不但能使他们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可作表情达意时的借鉴,是十分
24、有意义的。3 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指导(1)关于本文说明内容的条理性。本文介绍物候学,如同一门学科的绪论一样,首先必须说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明确了,才能说明这门学科的意义。物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首要的。说物候学的起源与发展,自然要说到人们观测物候的动机,这就很自然的接下去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物候学的其他意义,放到最后部分作补充说明。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举的例子说到物候现象的来临有迟有早,第三部分就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这一部分说明,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一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也讲究条理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
25、临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又如第一部分,先从具体的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接着说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然后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由现象到联系到概念,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种条理。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如第 1 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说下来,第 2 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第 3 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第 7 段先说早
26、春的例子再说晚春的例子。或由一般到特殊,第 9 段先说一般情况,接着说“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或以空间为序,第 8 段举了两个例子,例一,大连与北京相比,例二,烟台与济南相比,由北到南,安排顺当。(2)关于本文说明的生动性。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拟人的笔法,显得形象生动,“沉睡” 、 “苏醒”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对偶,再加上一个稍长的句子,勾画一派春色,显得十分
27、舒展。 “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 ,就显得平板了。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簌簌”:“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 “北雁南飞”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等等词语,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油画。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第 2 段用的拟人手法
28、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为了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事的意义,把物候说成“大自然的语言” 。三个例子都用拟人手法。植物举了两个例子,使之相映成趣: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前句说“传语” ,后句说“暗示” ,显得生动活泼,极有情趣。布谷鸟的例子,说法更有变化。如果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改写成:布谷鸟来了,又好像大自然在唱道要赶快割麦插禾。那就嫌呆板无味,传情达意差远了。麦子成熟,人人知道开镰收割,并不要依据布谷鸟的叫声才知道安排农事。这一例仅在说明这种物候与农事的联系罢了,与前两例不同。现在写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
29、阿婆,割麦插禾 ”,与前两句显得错落有致。布谷鸟叫声,节奏分明,拟作唱歌,拟声有词,更觉美好。正当黄金铺地,老小弯腰时节,他们手里忙着“割麦插禾” ,说布谷鸟唱的就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既符合鸟叫的节奏音韵,又与农事联系了起来。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说明文,是介绍某种科学知识的,用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要以说明的内容来决定。生动说明要适当,要恰到好处,本文主要是开头两段用生动说明,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至于对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觉得枯燥乏味。4作者介绍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
30、张福春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 1931 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 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 21 种植物、9 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
31、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 19341940 年的 7 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 19341936 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 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 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 ,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 33 种、草本植物 2 种、动物 11 种。可惜 19661971 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 1972 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
32、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 年出版、1973 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 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3、,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选自物候 ,气象出版社 1985 年版)5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的删节部分(大自然的语言共四个部分的内容。删节部分为第三四部分,如下:)(三)在各国的发展西洋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两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经试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
34、移的农历。到了罗马凯撒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 18 世纪中叶。当时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内就曾对瑞典境内的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到了 19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农业生产,这才开始注意物候学的研究。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后,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美国是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到物候观测的。到了 20 世纪初叶,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专门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霍
35、普金斯认为,植物的阶段发育是受当地气候的影响的,而气候又制约于该地区所在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制约于纬度、经度和高度这三个因素。他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 400 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 4 天。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这个所谓物候定律并没有考虑到物候的古今差异。霍普金斯把美国境内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来等等)的地点连成一条线(即等候线) ,绘成等候线图。根据等候线图预告各地农作物播种、收获的时期。不过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
36、定律,只是根据美国的物候条件总结出来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物候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而异,并不像这个物候定律所说的那么简单。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长因地而异,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决问题。公元 6 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的农业耕种时期的物候,与现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没有进一步加以改进。所以物候学在我国虽起源很早,到如今还是个空白点。因此,普遍展开物候观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历(或自然历)是当务之急。编物候历应该选择能明显反映当地季节现象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种类进行观测。然后把各种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变化
37、的幅度列成一表。这种表就是物候历,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农时。(四)作 用 很 大物候学的研究是否只是为了选择播种日期和预报农时呢?不,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农作物的区划是推广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决条件。例如稻麦两熟区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增产。物候观测资料对解决这问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还可以利用物候资料来进行引种驯化。如果了解了某种植物原产地的物候条件,就可以据以把该植物引种到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美国人曾从我国移植不少品种的经济作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亚的柑橘、移植到佛罗里达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这几种经济作物经过一二十年的培养,美国不
38、但能自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国曾派人事先从我国当时的农业试验站、农业学校搜集移植品种的物候条件的情报和各地的气象情报。物候学的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对害虫进行斗争。害虫的产生是有一定时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图使农作物的播种期提早或延迟若干天,往往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侵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例如 20 世纪初,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候图使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了若干天,避免了这种害虫,增加了小麦的产量。我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资利用。开发山区是我国发展农业很有希望的途径。但是山区的气候、土壤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
39、在山区建立气象站不太容易,但进行物候观测,就比较简单易行。今后若开展山区物候观测,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山区垂直分布带的问题就能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想见,这一措施将具有多么大的生产价值和国民经济意义!既然利用物候资料能预报农时,当然也能利用它来确定造林、移植树苗、采集树木种子的最适宜的日期。物候学的研究对绿化城市、乡村和营造防护林以哪些树种为佳也有帮助。此外,物候观测资料对于养蜂、放牧、捕鱼、狩猎,以及对其他一切与生物界有关的各种经济建设都有实际用途。利用物候资料还可以判断地方性气候的特点。物候学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它是接近生态学,而在气象学方面则接近于农业气象学。但生态
40、学(不论是植物生态学还是动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又恰恰是我国生物学与气象学中的极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物候观测,争取农业6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中涉及到的关键词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五月鸣蜩。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的日子记
41、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物候一词的使用,大约始于唐代。元稹就有:“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的诗句。 (见元氏长庆集卷七)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 、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各个地方、各个区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科学,都是带地方性的科学。物候学和气候学可以说是姊妹。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从而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往来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观测气候是记录当
42、时当地的天气,如某地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而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等,则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如1962 年初春,北京天气比往年冷一点,山桃、杏树、紫丁香都延迟开花。从物候的记录可以知季节的早晚,所以物候学也称为生物气候学。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
43、:也称“生物气候学” ,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7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 ,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
44、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8课文分析集锦(1)关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 ,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用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愿意
45、学习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2)关于 1、2 两段的讲析。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 ,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 ,树叶黄落,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过渡
46、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
47、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 “冰雪融化” , “草木萌发” ,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 “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 “果实成熟” , “叶子渐渐变黄” , “簌簌地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 ,到处“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其中,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 ,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 ,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 ,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 ,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
48、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完全是为了说明物候学的诗情而精心构思,着意泼墨的。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 , “快耕地” ;“桃花开” , “快种谷” ;“布谷” “唱歌” , “割麦插禾” 。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王祚庆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