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第 23 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代著名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唐宋 八大家” ,合称“ ”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2 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
2、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二 、阅读理解(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3、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 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有删改) 2【注】虎丘:苏州名胜。 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 唱歌。 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4、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 隔簧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5.“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6.甲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甲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8.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9.承天寺
5、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课后反思】3记承天寺夜游习题课一、1.略 2.A 3.D 4.略 5.C二、1.D 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3.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4.月光 竹柏影 比喻5.月光进入了屋子 拟人6.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7.月色入户,近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8.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9.月色美好;幽静。游虎丘小记译文: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 寂之时, 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 丘两次, (也就这两次 )见到了虎丘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