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八下)19【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美好理想。【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积累文言词汇。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理解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讲一些事情时,说到某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比如:老师这堂课刚开
2、始,就举了这个例子,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没错,今天我不只是想举一名句为例,还想和大家一起来学学它的原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介绍作者、作品1作者作品简介。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 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用”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
3、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2解题。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滁(ch) 壑() 蔚() 琅琊()潺() 酿() 辄() 霏()瞑() 晦() 伛偻() 洌(li)肴() 蔌() 酣() 弈()
4、觥() 颓() 阴翳()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翻译内容)第 1 段:“也”:表陈述。 “壑”:山谷。“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而”:并且。“深秀”:幽深秀丽。 “者”:的,这里指地方,山。“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 “潺潺”:象声词,水声。“而”:表并列。 “于”:从。“回”:回环。 “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临”:临居。 “于”:在。“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 。“作”:建造。 “者”:的人。“也”:表肯定。 “名”:定名。“太守自谓也”:
5、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 “于”:到。 “辄”:总是,就。“曰”:称为。 “意”:意思,意趣。“乎”:于。 “也”:表感叹。“而”:表承接。第 2 段:“若夫() ”:像那。 “而”:表承接。“霏”:云气,云雾。 “开”:散开,消散。“归”:返回,归聚。 “穴”:洞穴。“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花卉。“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佳”:美好,好。 “秀”:茂盛。“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而”:因而。“亦”:也。 “穷”:尽。“也”:表感叹。第 3 段:“
6、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 ,背负着东西的人;“于” ,在;“行者” ,行走在道上的人;“休” ,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 ,意同此。“临”:到。 “渔”:捕鱼,捉鱼。“而”:因而。 “酿”:造酒。“为”:成为。 “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 ,鱼肉之类的荤菜。 “野蔌”:野菜;“蔌” ,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
7、便之意;“杂” ,错杂。“陈”:陈列。 “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 ,弦乐器;“竹” ,管乐器。“中”:射中目标。 “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 ,酒杯;“筹” ,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 ,相互往来。 “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 ,倒塌坠落。 “乎”:于,在。第 4 段:“已而”:不久。 “而”:表并列。“阴”:通假“荫” ,覆盖。 “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 “去”:离去。“而”:因而。 “然而”:但是。“而”:却。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8、“其”:指自己。 “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 “者”:的,指人。“谓”:通假“为” ,是。参考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
9、,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
10、(助兴)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五、词语小结,重在积累而:1表并列 例:泉香而酒冽(轻读)2表承接 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3表修饰 例:杂然而前陈者(
11、轻读)4表转折 例:而不知人之乐(重读)也:1表陈述 例:环滁皆山也。2表肯定 例:山之僧智仙也。3表感叹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于:1从 例: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2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3到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醉翁亭记的
12、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鉴赏第 1 段。此段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3、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板书:点出亭: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之命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2.鉴赏第 2 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云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云归山谷,让人遐想神驰。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阴,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峋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3.鉴赏第 3 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
14、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 ,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宴图中,众宾的行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
15、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4.鉴赏第 4 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作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丛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 39 岁便以翁
16、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秾,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的孤寂和凄苦,在秀美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着的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5.全文小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讨论并归纳: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 ,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
17、,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 ,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 “众宴欢”时, “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 ,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与岳阳楼记
18、进行比较阅读。附:板书设计: 玡 “”【拓展提升】1.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 ,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 ,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 ,范
19、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 ,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 、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 ,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 ,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
20、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 ,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 ,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 500 余
21、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与高司谏书 、 醉翁亭记 、 丰乐亭记 、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 、 笔说 、 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 ,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
22、,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
23、成就。他研究诗 、 易 、 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 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 ,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
24、集 ,其生平事迹,宋人胡柯撰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附录于全集。另有清人杨希闵欧阳文忠公年谱 、华孳亨增订欧阳文忠年谱 。2.醉翁亭记备课资料(1)六一居士传(节录)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2) 醉翁亭记本事两则。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
25、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滁州志(3)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 ,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3.背诵方法例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背醉翁亭记的(寇祥明 夏广丰)背诵人人都会,只要花上点时间,人人都能背诵诗文。但对于较长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背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一篇文章辛辛苦苦背完了,但过不了多久,回头再看,似曾相识,已经不能再背了,这就是遗忘。如何能够较快地背诵一篇文章,并且能够做到长久不忘,这是最为理想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发现规律,并能
26、自觉地运用其规律行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背诵醉翁亭记时,运用了一些背诵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不揣陋见,愿求教于大方。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课文第一段前半部分是写景的,用图画背诵法。即把文字所描绘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图画往往能在大脑中产生较为清晰的印象,从而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在回忆的时候也能根据图画迅速提取记忆信息。图画如下: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27、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课文第一段后半部分,用词语连缀背诵法。即找出要背诵的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条线,以利于背诵和回忆。如上段关键词语为:“作亭者名之者太守来饮醉翁山水寓之酒”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课文的第二段是可用支点背诵法。即把记忆的材料概括为几个要点,用这几个要点作为记忆的线索。这几个要点就像是支撑整个记忆内容的支点,所以称为支点背诵法。支点起着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个大的支点:朝暮
28、四时乐亦无穷。如果再细化(词语连缀法):朝暮(日出云归晦明朝暮)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乐亦无穷(朝暮四时乐亦无穷)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课文的第三段可用支点背诵法。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支点可以支撑起整个段落。如果再细化: 滁人游: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往来滁人游也。 太守宴:临溪溪深酿泉泉香山肴杂然太守宴也。 众宾欢:宴酣非丝射者弈者觥筹起坐众宾欢
29、也。 太守醉:苍颜颓然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第四段可分为两部分来背诵,前半部分为写景,后半部分为议论。前半部分用支点背诵法。后半部分用词语连缀背诵法。 前半部分有两个点:太守归游人去。 如果再细化:太守归:夕阳人影太守 游人去:树林鸣声游人 后半部分词语连缀: 禽鸟知而不知; 人知而不知。 醉能醒能者,太守也。 太守庐陵。 本文根据内容特点可主要采用以上三种背诵法:图画法、支点法、词语连缀
30、法。但在背诵每个细节时还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辅之。如在背诵第二段时,还可兼用意境背诵法,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展示给学生意境图印证之。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4.醉翁亭记学习指要(安徽省当涂第二中学 汪茂吾)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因参与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滁州知州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笔者在研读这篇课文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在句子的翻译上应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古文中的句子表达习惯与白话文常常不一样,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遗憾的是教材中的几个注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一点,让
31、读者总觉得别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句不难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问题出在对第二句的“太守自谓也”翻译上,想必教材的编写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P132(人教版初语第五册,下同)注释中翻译成: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笔者查阅了好几种教参,对此翻译莫不如此。 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前言不答后语。因为原句问的是“名之者谁?”意思是说“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自然应回答是哪一个人才合乎情理。再者也只有回答是哪一个人才能与前一个句子的意思相连。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应译成: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32、也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整个句子应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人是谁?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 风霜高洁 乍一看这一句是个主谓词组,主语是“风霜” (而“风霜”又是一个并列式词语) ,谓语是“高洁” 。仔细一想,就发现不对头了。因为“风”可以“高”却很难“洁” , “霜”能够“洁”又怎能“高”?根据常理,应是“风高霜洁”才是。这一点教材在 P132 注释 14倒是注明了“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为什么会这样理解,教材并没有注明。我想只要用事实常理来作依据,就不难理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一句众教参均大致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
33、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太守喝醉了。此句实际上与第一例是大同小异,都要回答出是哪个具体的人才合乎常理,否则就是答非所问。所以根据句意应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 (二)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 P152 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 ”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遗憾的是笔者
34、查阅的数种教参和学习辅导书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只字未提。 (如:最新初中语文教案与作业设计初三上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四轮全优学案初三语文上,延边大学出版社。 )它们统统把这一句译为: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显然这是多么地不合逻辑事理啊!试想:难道只有背东西的人才会在途中歌唱,行人才会在树下休息吗?事实情况是:那些背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走累了也会在树下休息;而那些爬山的人因为琅琊山景色优美,也会心情分外愉快而在途中歌唱,他们爬累了也需要在树下休息啊!再对照一下“互文”的定义,就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互文”修辞格。只不过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休于树” ,而下文里省去
35、了上文里已经出现的词“歌于途”罢了。如果把它补充完整应是“负者歌于途休于树,行者歌于途休于树” 。据此应译成如下才合乎事理:至于背东西的人和行人,有的在途中歌唱,有的在树下休息。泉香而酒洌。 此句如根据原句顺序来理解,就是泉水香,美酒清澈。众所周知,水是无色无味的,哪来的香气呢?自然这里也是使用了“互文”修辞格,其上文省去了“洌” ,下文省去了“香” ,补充完整应是“泉酒香洌” (“而”表示并列,无实义) 。再根据常理就不难译作:泉水清澈,美酒飘香。遗憾的是上面两例,教材均未提及。 (三)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 4 个现在一直还在沿用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 4 个
36、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 (2002 年语文教学之友第 10 期)5.黄庭坚瑞鹤仙醉翁亭记缩写瑞鹤仙黄庭坚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
37、蔌,酒洌泉香,沸筹霾。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黄庭坚词作鉴赏:这首词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 ,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 “环滁皆山也。 ”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滁即滁州(今安徽滁县) ,欧阳修曾任滁州知州。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用原作“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之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 “山行六
38、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 “翁之乐也。 ”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 ”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境由心生,故谓之得。酒为外缘,故谓之寓。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 ,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
39、,景无穷也。 ”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躬腰的样子,指老人) 、提携(须提携而行者,指小儿)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
40、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 ”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此三句,移植原作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投壶)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41、。 ”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下边,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其所乐者何?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 ,下片云“太守醉也” ,又云“太守乐其乐也” ,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