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3014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 第 10 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语言学家王力的有关知识。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3.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4.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学习重点】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学习难点】1.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2.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课前积累】1.了解作者王力,字 , 家。2.了解背景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

2、则,而且脉络清晰。因 而这篇文章实在是大雅似俗。3.积累词语(1)斟酌( ) (2)以讹传讹( ) (3)圩堤( ) (4)勉强( ) (5)时髦( ) (6)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七月流火: 。不假思考: 。头头是道: 。约定俗成: 。 一劳永逸: 。以讹传讹: 。【课上突破】一、课文结构(一) (1 自然段) 。(二) (2-5 自然段) 。(1) (2 自然段) 。(2) (3-4 自然段) 。(3) (5 自然段) 。(三) (6-12 自然段) 。二、中 心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 ;第二个分论点是 。三、写作特

3、点本文分论点没 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课后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 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 ,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 ,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

4、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 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 被读者领会、理 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 4 段文字的中心论点。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什么?(二)辨字组词。握( )撑( )僵( )

5、疆( )揖( )违( )讳( )譬( )髦( )辑( )(三)解释下列词语。(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课后反思】谈语言第 1 课时【课前积累】1-3 题略【课上突破】一、 (一) (1 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二) (25 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 (2 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 (3 4 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 (5 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三) (612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二、中心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

6、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 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提高】(一)1.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 4 段文字的中心论点。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 “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2.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解析:第段提出论点,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段事例进行概括。参考答案:有些报刊使 用“最好水 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3.“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 中“这种”是指 。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 内容也就是第段的主要内容。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二)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