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30099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 爱莲

2、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 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 ,体会文

3、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3比较阅读法。可将两篇短文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 。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4、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刘禹锡(772843) ,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

5、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为学生积累词语提供帮助。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辨音识字: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 “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6、” )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 “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

7、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 ,用“不在高” “不在深”比“陋” ,用“仙” “龙”来比“德” ,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教师板书:山水 比兴 引陋室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

8、?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选三位同学找出相关文句,并依次作解释。学生(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教师

9、板书:对偶 拟人 描环境学生(2)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师板书:对偶 衬托 夸朋友学生(3)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

10、,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话生活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 ,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 “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

11、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 ,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选一位同学读相关文句,并作讲解。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

12、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教师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向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教师

13、板书:引经据典 表态度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五、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

14、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六、课堂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七、布置作业1预习爱莲说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生自主阅读爱莲说 。疏通文意后由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莲花是友谊的象征

15、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二)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请让我们一同走进爱莲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

16、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资料内容如下:(1)辨音识字: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提示:(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 “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 “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

17、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 “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 “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 “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四、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先对本文进行美点大追踪,要求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教师提问: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明确: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

18、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学生观赏画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

19、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提问:作者爱“莲” ,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

20、高洁品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 , “莲,花之君子者也” ,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后鲜有闻” ,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 ,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五、通过比较阅读爱莲说与陋室铭 ,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

21、妙处,总结全文。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讨论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此外, 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六、课堂练习投影显示: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任选几位同学交流。七、布置作业1

22、默写两篇文章。2课外阅读六一居士 。附资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2)则又更号六一居士(3)常置酒一壶(4)将退休于颍水之上(5)六一何谓也2醉翁指的是 。3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参考答案:1 (1)贬官。 (2)变换。 (3)摆。 (4)告老辞官退居。 (5)叫

23、什么。2欧阳修3这是五个一罢了,怎么为“六一”呢?4这段话介绍了欧阳修被贬后住在滁山,自号醉翁,及“六一居士”这个号的来历。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设计1通过对自己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你的心志和情趣。2试用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骈散结合的笔调,写一个赞美“秋菊”或“冬梅”的片断。3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 。4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草,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二、搜集古代名士的雅号或书斋名,并探明其隐含义,组织一次以“古人的雅趣”为话题的读书交流会。三、开放性探究阅读贾平凹的落叶 ,并对文章写法作简单分析。落 叶窗外,有一棵法桐,样

24、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瘦

25、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峋的骨。而且也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来年的春天,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

26、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要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且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生长,揭示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断追求,不断拼搏。另外,本文也用了拟人、形象的比喻等修辞。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关

27、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普遍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别致。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后文有记。2刘禹锡愤写陋室铭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

28、策,策知州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

29、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实在难能可贵。(语文报 ,作者:张凤兰)3关于爱莲池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

30、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 。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4说“何陋之有”的“陋”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 ,向来释为“简陋、狭小” ,其文题中的“陋室”之“陋” ,亦作如是解。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陋”在古诗文中确有“简陋” “狭小”之义,在此却当“偏僻” “僻静”讲。理由有四:(1)孔子原话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段话中的“九夷” ,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即远离中原都市的偏远、荒僻之地。

31、在这段话中,面对有人不解的询问,孔子回道:有德性、有才学的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会觉得偏远呢?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释“子欲居九夷”句说:“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之后,他又说:“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可见,朱熹也认为君子住在偏远、落后的地方,是会改变那儿的落后面貌的,所以,君子是不会感到荒僻的。由此可知,孔子“何陋之有”的原话是这样的意思:有什么荒僻的呢?(2)从“陋”字古书用例考察其义。 诗经大雅抑有句:“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陋。 ”郑玄笺:“陋,隐也。 ”左传成公八年:“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杨伯峻先生注曰:“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夷蛮之地。 ”可知, “陋”在

32、古文中作“偏僻”讲,不乏其例。陋室应该是偏远、幽僻之屋。(3)再从陋室铭一文内容看, “陋”也不见有“简陋、狭小”义。此“陋室”所处的自然环境具体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强调的是此处少有人来,与乡村景色一致(即不在喧闹、繁华的都市)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突出的是“幽僻” “宁静”:远离了市廛歌声,不见了公文往还。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两处比附,意在强调其“隐”其“僻” ,不为人知。(4)至于有人从本文作者生活遭遇来论定“陋室”为“简陋、狭小之屋” ,是站不住脚的。作为曾遨游过宦海且名声显赫的封建时代达官文士,其“陋室”决不似我们想像中的

33、那样,等同于乡野草民所居住的残破、狭小的茅草房屋。(中学语文教学20022有删节,作者:卞幼平)二、课文赏析1关于爱莲说的表现手法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

34、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 ;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 ;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 。在这里,作者明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惋惜、讽刺和赞美。可谓借花抒情,情深意长。三位一体,作者通过

35、赞美“莲” ,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赞美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与处世观,赋予“莲”以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牡丹是隐逸者、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像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课文分析集1990 年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异曲同工 托物言志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从两文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构上,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

36、入正题。 陋室铭开头两句设两个比喻,引出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 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 ,再特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两文开头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除此之外,两文都从多方面对所描写的事物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 陋室铭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等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 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比喻君子的品格。两文结尾同样含蓄隽永。 陋室铭引证典故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 爱莲说结尾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表达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

37、品质。在思想内容上, 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表现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 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己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有删节,作者:王庆中)三、重温经典1荐读菊花诗。(1)陶渊明爱菊诗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其他一些爱菊诗菊 花黄 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郑 谷王孙莫把比

38、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提示: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豁达而无拘束;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至死犹香的孤傲;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气势;郑谷“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是一种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气节。同一菊花,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情思。2荐读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提示: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

39、时候,一春花事已到尽情。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四、时文超市牡丹的拒绝洛阳第九届牡丹会。这一年的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冷风嗖嗖。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王城公园里,枝繁叶茂的满园春色,却仅有零零落落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花苞,个个形同仙子,都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气,绝无开花的

40、意思。偌大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惊愕伴随着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和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晕里的辉煌与灿烂花开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开得倾国倾城,国色天香。你也许在梦中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花开花

41、落二十年,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其实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的象征而顶礼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洒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了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逝,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

42、大节日。牡丹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窥探了牡丹的个性。天南地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到,富贵与高贵只有一字之差。花儿也是有灵性的。同人一样,花儿也有品味的高低。品位即美之魂洛阳不虚此行。提示:读罢此文,你或许会受到某种震撼,牡丹,是如此高贵,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与周敦颐所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相比,你认可哪一种说法呢?其实,认定哪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牡丹已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思。五、活动课成果展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花鸟古典诗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选择一些材料辑录如下:1赏花读诗情趣

43、浓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诗人林逋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唐罗隐杏花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 ”画意诗情,令人陶醉。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五月榴花照眼

44、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苏轼有诗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的佳句。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 ,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

45、城尽带黄金甲。 ”诗意双关,耐人寻味。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 (宋陈与义诗句)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以上材料仅供参考,摘自语文报高中版 310 期)2鸟儿与古典诗词教师在同学收集的

46、基础上,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凤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屈原涉江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集天下众美于一身,集人间美德于一体;又是一种祥瑞之鸟,它们只有在盛世才出现,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定。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因杜鹃口角鲜红,人们附会出“杜鹃啼血

47、”之说,表示极度哀伤凄凉。雁“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在古典诗词中,雁是思乡怀亲的象征。乌鸦“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秋思 )在古代中国的北方,传说日中有三足鸟,于是乌鸦被看作是神圣的太阳鸟,成为太阳的象征。在大多语境中,人们通过乌鸦渲染出秋日的萧瑟、肃杀的景象,凄凉的气氛。黄鹂(黄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48、绝句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鹂又叫黄莺,通体鲜黄,穿插黑的线条,眼红嘴尖,尤其善于鸣叫,歌喉圆润,啼声宛转,多通过它来写春天之美。燕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写燕子,寄寓对春天的热爱。燕子是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通过它,示今昔沧桑变化。3 “荷”态万千入诗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 ,这是初夏的荷态。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体悟,借荷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出自杨万里之手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盛夏荷的风貌: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宋代范成大这首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红白相间的荷花。诗人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神形毕现。“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这首诗描述的是秋风秋雨中的荷。诗人借荷自喻,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叹之情。“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中主李璟山花子中的这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