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任务】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修辞语句描写形貌的手法。重点 1体会本文肖像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课时 两课时课型 精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练习:.这些字你认识了吗?标出它们的正确读音。胡髭_ 长髯_ 一绺_ _ 鬈_侏儒_ 尴尬_ 锃亮_ 粲_.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
2、流的作品,其中_、_、_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眉宇之间的非凡器宇 禁锢思想的牢笼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文章刻画托尔斯泰肖像,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读一读,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文学常识填空。列夫托尔斯泰, 作家,世界文豪,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的高峰。. 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更全面地了解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情况,小组交流。找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在黑板或白板上演示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参考答案】1.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气概,风度。 束缚,限制。 比喻一个人的
3、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答案举例:为勾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作者用了大量比喻: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比喻(内含夸张)的大肆铺排,浓墨重彩,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俄国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预测】学生可能出错:“炽、糙、锃”三字易误读半边,读成“zh、zo、zhn”;“粗制滥造”易错写成“粗制烂造”;“无可置疑”也可填
4、成“无可质疑”;“诚惶诚恐”易错写成“诚慌诚恐”。明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然后(板书课题、作者)。各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任务。交流、补充。任务 .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合作探究1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想象猜测一下: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师、文学泰斗级的人物,是不是长得特帅、特酷?他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通读全文,讨论探究:(大约28分钟)本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什么特征?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刻画的?重点刻画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可用
5、哪几个词语概括?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主要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的?(提示: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作了哪些夸张性的描写?(画出相关语句)说说有什么作用?师小结: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1生想象猜测交流生:他出门自有香车宝马,生活过得相当的滋润潇洒 学生们快速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然后组内交流。(1)生:本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是从脸庞、眉毛、胡须、头发、额头、鼻子、眼睛等方面来刻画的,重点刻画他的眼
6、睛。(2)生:“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副田野村夫的脸孔”“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生:失调、崎岖、平庸而粗鄙(“丑陋”、大众化)。(3)生: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进行描写。(4)学生齐读课后练习三,了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生: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C.“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拓展迁移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补充: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