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学笃志,追求卓越献给研究生的12条忠告与建议,北京理工大学 周立伟 2006年5月10日,题记,夫科学上成大事者,不惟有追求真理之激情、求索质疑之态度,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大志。,前言 一. 志向要大,立足要实际 二. 要学位,更要追求学问 三. 要与指导教师多交流 四. 要怀抱做学问的兴趣和热情 五. 要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和爱好 六. 要读经典著作和做笔记 七. 要以绝对诚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目录,八. 要有自信心,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九要潜心学术,不要急功近利 十要有团队精神 十一. 要力求创新,重视理性思维、人文素养的培养 十二. 要学习科学方法和遵行科学规范 结束语,目录,前
2、言,前言,青年研究生在跨入研究生院大门时,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开始了。如何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呢?大多数人会想着今后自己的学习课程、选题、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等等,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看法是,结果重要,但远不如过程更重要。在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一个研究生所经受的思想、精神甚至肉体上的考验,以及通过这一过程的磨练,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对于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的。,研究生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对待科学研究,是热情还是无奈;对待困难,是绕着走还是迎着上;对待权威和书本,是顶礼膜拜还是敢于质疑。还有与指导教师交流问题、和团队同志的合作问题,等等。 希望青年研究生正
3、确认识和处理好求学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做人中学做学问”中经受考验和磨练,使自己在为人和为学两方面都有长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60年代,我在苏联曾当过研究生,后来又带过不少研究生,这里我把自己对研究生学习的思考和认识凑成12条忠告和建议,献给研究生同学们,以供参考。,一.志向要大, 立足要实际,一.志向要大,立足要实际,志向要大是指追求卓越,不甘于平庸。在志向上要有这样的抱负:在探索科技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和贡献;立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志向要大并不是一心想得什么科学奖项和荣誉,而是想着为人类、为祖国作一点贡献,不辜负人民的培养和期望。,志向要
4、大,主要是立志走自己的路,要创造自己的东西。要有: 一是献身精神当向这一目标努力时,可能需要献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可能有所成就,也可能一无成就,因为只凭努力并不能保证发现真理。 二是坚持真理 坚持真理有时比发现真理更难。在世俗的人们中,墨守陈规成了美德,标新立异是罪过。真理有时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压制和扼杀。搞自然科学也需要勇气。一是敢不敢破框框,二是框框破了有人反对、责难,敢不敢坚持。,志向要大,但立足要实际,目标要实在。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故在选题时弄清自己探索的方向,既要考虑题目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全面衡量自己的实力,准确估计离开目标的距离。在认准方向的前提下,实事求是估计自己的力量,提
5、出切实可行的、实实在在的目标。 志向要大,但不要鄙薄做小事、不要拒绝做小事。居里夫人从400吨矿石中提炼出了一克镭。伍尔哈德女士研究2万只果蝇的变化,每天都重复着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 要记住,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二.要学位, 更要追求学问,二.要学位,更要追求学问,学问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的学识素质和修养。学位是一个人接受知识程度的外显标志,表示所受到的学术上的训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得者本人所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社会把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等同于有学问、高水平或者有很强能力的人,这实际是一种误解。学问与学位就像内容和形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当今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
6、下,当谋求高职位、评审高职称时,用人部门看重学位,把学位作为门槛值来要求。无怪乎现在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入学是奔着学位来的,这也可以理解的。,学问和学位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但得学位易,求得真有学问难。 真正的求学问的人,以追求知识、追求学问为理念。他们研究科学的动机和原动力,是他们对求知、求真理的内在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名和利。王大珩先生的例子。 研究生渴求获得学位的愿望可以理解,以“职业”和“饭碗”为求学动机也无可厚非;但不可规避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总不能把寻求职业、饭碗作为求学的唯一或主要的目的。,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都很高,研究生应该有一个崇高的追求。何况追求学问、追求超越世俗功利之上
7、的理想与解决生计的“谋食”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希望每个博士生扪心自问一下:当博士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追求卓越,还是甘于平庸? 研究生们在学习期间,重视研究学问,获取真的知识,摆正做人、求学问、得学位的关系,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心怀一个崇高的目标,名副其实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三.要与指导教师多交流,三.要与指导教师多交流,当研究生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主要靠自己,指导教师的作用应是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的。 尽管如此,在学习期间,与指导教师常交流十分重要。研究生向指导教师学习如何思考问题,研究方法,撰写论文,治学,等等。 判断师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培养是否收到成效、教师是否称职、
8、学生是否努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师生之间能否经常交流。,研究生要主动把研究心得与进展、存在问题和想法告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许会从你的见解、看法甚至一个思想火花得到启发,抓住你的“好想法”,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下去,哪里可能开辟出通往颠峰的途径。 指导教师也常常会把自己的科学思想、想法、建议和批评坦承告诉你。研究生最好记下老师的谈话特别是建议和意见,仔细琢磨体会。,指导教师一般不会把自己尚在酝酿的科学思想(创见、想法、念头)特别是一些关键诀窍告诉外人,特别是同行。但他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通常不会保守,会原原本本细微末节告诉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师生与非师生之间的差别。 向指导教师请教,不要企求老师会帮助解
9、答很具体的问题。有许多问题不应属于指导教师为你解答的范围,而应是自己设法弄清楚的。这是大学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一个差别。 有一个能经常指点、关心自己学习的明师是幸福的;因为指导教师治学、为人、思想方法、敬业精神的榜样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研究生要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因为你可能会遇到不是你想象中的导师。你遇到的可能是一个管得很少甚至不管的导师,也可能是一个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很差的导师,甚至可能是一个不学无术吹大牛的导师。这种情况中外并不罕见。 不要为没有明师指导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学习主要靠自己。要振作起来,自己创造条件,把握方向,解决问题,等等。有这样遭遇的学生,无论在业务学习或是在思想心理
10、素质上将受到很大的锻炼和考验,而往往这样拼搏出来的学生也许是更为出色和优秀。,四要怀抱做学问的兴趣和热情,四要怀抱做学问的兴趣和热情,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最基本的品格有两条: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 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就是科学家的兴趣和热情。科学研究或基础研究,是创造新知识的工作,研究者只有对科学研究怀抱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有望在科学研究作出有价值的成果。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说的话。一个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爱到入迷的程度,没有激情,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兴趣各种各样,选择课题,既要从全局考虑,又要从自己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最好把社会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论
11、问题、热门问题、前沿问题,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兴趣是入门的最好老师,只有学习你喜欢的内容,才能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钻研下去,才能出成绩。 兴趣可以培养。一旦选择了这一课题,要强使自己获得较广阔的基础。当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 如果真对此课题的研究确实不感兴趣,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是没有从事科学的热情,或者是后悔自己的选择,那么,我劝你不要干这行,还是放弃为好。,没有科学的热情比没有科学的能力更可怕。科学是相当枯燥的事业,科学家需要日以继夜的思考、重复的试验和摸索,需要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屡败屡战。经年累月的用功,皓首穷思,在
12、旁人看来,这实在太苦了,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枯燥无味、最无乐趣的事。科学家乐在其中,他对科学的热情使他深入到这个未知世界中;他摸索着前进,感到特别快乐;他的快乐别人无法体会,无法领悟。特别是他偶有顿悟,抓住机遇,发现事物的奥秘时,他会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五. 要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和爱好,五. 要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治学的座右铭。学习与思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而不思,如食而不化,唯书本和前人之意见是从,虽满腹书本,也难有创新。思而不学,如无水之源,无知识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吸收补充,虽有智慧之库,也将日见枯竭。 一个人,不读书或少读书,便无知识的积累,
13、岂能触类旁通。怀疑、探索精神非常宝贵,但需要有个坚实的基础,这便是人类已经积累下来的、经过实践考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财富和遗产。,尽管如此,我还是赞同“书和文献”之不可尽信的精神。若一个研究者,不管对错,把书和文献上所写的都奉为金科玉律,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手脚。那么,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应用所得的知识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只有开动脑筋,多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研究生来说,重要的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对研究生尤其重要。读书时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科学研究并不能直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要把它变成活的学问和活的知识
14、。这要靠人们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时时刻刻把问题挂在心上,思考假说(假设、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有意识的思考活动,正是一个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六. 要读经典著作 和做笔记,六. 要读经典著作和做笔记,读书:建议精读几部本学科现代的经典著作。 科学是有继承性的,但科学又受到时代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今天是从昨天过来的,无论科学进步如何快,历史是割不断的。“传承拓新”,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当研究一门学问向上攀登时,就必须对前人的工作进行研究,弄清楚他们的思想、理论和经历的过程,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种种局限。如果把这些情况研究得一清二楚了,你就能创造自己的东西
15、了。,经典著作(包括文献和教材)是学术大师或博学者对本学科的一门学问的系统总结,它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反映了著者本人或当代科学学派的创造性的思想和创见以及这一学科的最新成就,而且极富想象力。 经典著作不仅值得阅读好几遍,而且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 经典著作是研究生攀登这一门学科的阶梯和捷径,需要反复阅读去理解它。 思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前人。这是学习的深化、思考的深入,表明学习进入高层次的阶段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前人到研究问题或错误的原因,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的成果,这实际是一个学术进步的过程。,大学时代的学习模式:“读书(听课)+ 解题”。 研究生时代学习模式:“读书(自学)解题发
16、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阶段,思考要贯串学习的全过程。 精读须与泛读相结合。研究学问必须查阅和浏览大量有关的文献,对研究的问题有精细和全面的了解。 建议读后对所研究的问题、写一个文献评述(literature Survey or Review)。它是一篇包含自己见解、评论性质的文章。,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读书要做笔记 记笔记有三大优点:一是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促使自己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自己头脑中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零乱的东西变得有条理起来,隐藏着的认识空白暴露出来。二是记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因为,通过做笔记,思维经过加工整理,头脑里形成了系统的思路和表达形式,因而不易遗忘。
17、三是记笔记还能促进“运用之秒,存乎一心”的创新意识,长年累月的积累,思维能变得日益敏捷,到写文章时便能信手而来了。,七.要以绝对诚实的态度 对待科学研究,七.要以绝对诚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做学问,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诚实严谨的学风。 真正的科学家,对学术和科学研究,有绝对的真诚和诚实,绝无半点虚假。他们永远持着客观的态度,批判性、怀疑性的习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都遵循社会上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做人的诚信。 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首先需要弄清楚做学问最基本的规范:必须无保留说明前人有什么研究成果,他们的发现、他们的观点和他们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的发现,自己的想
18、法、自己的成果和自己的结论。,文章中绝不能把他人的成果和首创权改头换面地移植,或占为己有,或隐瞒不说自己所参考的重要文献。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科学人最基本的常识。 必须经常告诫自己,学术欺诈和不端行为是科学的大敌。 学术欺诈和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证据、资料或结果;隐瞒相关证据或资料;故意歪曲资料来源;以及把别人的成果(或资料)强行拿来说成是自己的海盗行为。 学术欺诈和不端行为不仅败坏学术道德,而且使自己的名誉扫地,甚至身败名裂。,遗憾的是,有一些研究生,在撰写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时,特别是援引他人的学术观点或成果时,常常不注明作者和出处,这样便有意或无意地构成对他人权益的侵犯。还有一
19、些学位论文和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严重的抄袭剽窃行为。 因此,研究生从入学一开始无论做实验、搞研究、写论文,都要保持严谨的学风,建立起应有的学术规范意识,培养自己对学术研究绝对诚实的态度。这无论对于今天做学问,明天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八. 要有自信心,敢于怀 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八. 要有自信心,敢于怀疑, 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体系中,主要重视的是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的教育,而匮乏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其后果是,我们培养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质疑前人的能力,缺乏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论”是默顿提出的学术规范中重要的一条,它阐明了科学的内在
20、精神。它的涵义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怀疑的,科学不承认教条,科学不承认绝对真理,科学是批判的、革命的,等等。,科学不可能有顶峰,它只是一个永无止境地前进的过程。青年学人要形成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意识,树立敢于突破原有假设、原有理论,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 对科学家来说,怀疑大概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不愿挑战权威是科学研究的大忌。不少科学论文有是跟着别人脚步走,不太敢想也不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而所谓“创新”,乃是对前人有一点“修正”、“补充”、“改进”而已。十分满足自己的结果与权威一致,不敢提自己有突破性的创见(概念、定义和方法)。,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论辈分、讲礼
21、教,不“犯上”已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挑战权威、犯上则被视为对长者、对先人、对老师的大不敬;“标新立异”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我们的教育虽说培育了学生好学谦逊的美德,但带来了胆怯和缺乏自信副产品。我国学术界依然推崇“经验和正宗”的原则,缺少冒险性的改革和探索,因为怕“犯上”,对权威错误的结论“顶礼膜拜”。 SARS是典型之一例。非典期间,冠状病毒与SARS有关是国内一个研究组首先研究出来的,但慑于权威人士作出的结论,国内统一的口径为:SARS致病原是衣原体,以致“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独一无二的机遇”(“Science”语)。,思想最根本的特性是怀疑和批判,最宝贵的是创新。要在学术上有所
22、建树,无非就是三点:怀疑、批判、创新。理性怀疑是指科学不承认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可以对科学进行自由的质疑和批判。理性怀疑促使科学家时常对经验证据(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先行的检验,不受经验数据的自我欺骗和被动欺骗。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反对的意思,批判是根据一个准则对某事作判断或评价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可以对准则进行批判,从而建立新的准则和规范)。创新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对科学来说,怀疑大概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思考中进行理性怀疑,质疑权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研究生从一开始就要自觉培养自己这种品质。 好奇心、不墨守成规、敢于直面科学现实、敢于向
23、权威挑战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可缺少的品质。 我们的研究生要在研究工作中树立自信心和雄心壮志,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向任何类型权威提出质疑,向现存理论和方法挑战。,随着“诺贝尔奖百年鉴”中的各卷去追踪先驱者们的足迹,不难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品质: 一、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 二、不迷信权威; 三、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由进行选择与取舍; 四、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有时不惜一战; 五、不失去新生事物的敏感性; 六、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的榜样。,九要潜心学术, 不要急功近利,九要潜心学术,不要急功近利,研究生学习中的浮躁之
24、风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在学术界的反映,对于青年学人的成长非常不利。 所谓浮躁之风是指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急于求成,热衷跟踪模仿,不愿做深入的研究,追求论文数量和不讲质量。少数人中还出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欺诈和不端行为。 浮躁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的,而心理不平衡已成为部分青年学人的一种心病。一些青年学人,心中尽想着如何快出成果快成名,行动上想走捷径,手段上就耍小聪明,甚至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这样的心态妨碍了青年学人潜心学术、追求真理的动力。,有一些研究生,胸无大志,把科学研究纯粹作为例行公事,晚上不加班,双休日不读书,也不想科研中的问题,甚至外出打工。 一个做学问的人,时间对他(她)来说永远是
25、不够的。科学家的成功是靠勤奋和钻研得来的。 研究生一定要力戒急功近利的心态,甘于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追名逐利是格格不入的。虽然急功近利还不到追名逐利的地步,但离追名逐利也不太远了。到了那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学术创建要以苦功为前提,苦功也并不保障一定能有建树, 何况学术研究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有人认为,成功并不一定是靠努力,靠下苦功,而是靠机遇、靠运气。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实际,机遇偏爱有心垂青于她的人,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机遇光顾耐心追求、并且乐于在迷雾中等待的人。机遇是学术积累的一种效益,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26、科学家们的成就可不是靠偶然的发现,而是长期、系统地在高层次、学术前沿的领域耕耘,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丰硕的果实。 只有不浮躁的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而终生追求无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故每个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耐得住清凉和寂寞。,没有废寝忘食的勤奋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是不可能成为好科学家的。很难想象,从事科学研究时神不收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还外出打工,却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古往今来的学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固然有种种因素。但决定性因素,是他们崇尚真理,耐得寂寞,决不追名逐利,志在揭示规律,敬畏实验事实,决不弄虚作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种崇高精神和卓越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
27、导的。,十要有团队精神,“大科学”指的是规模大、耗资多、集体研究的科学活动,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国家部委和高校的研究所就是从事“大科学”的代表。 从事科学研究,团队精神是决不可少的。不管团队的规模是大是小,重要的是它的运作方式和风格。团队的作用是要使参加的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有效,更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路,开展创新性实验。 在团队中,每个人员不仅依靠别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信息、方法和仪器设备来进行科研工作,更是处在研究集体之中,直接地和团队的群体为完成同一个项目进行分工合作和奋斗。,在团队中,特别需要发扬大力协同、团结合作
28、、讲求正气、既竞争又交流的团队精神: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和创见贡献给它,人人都努力在前人和同辈人的工作上添砖加瓦,各献其长;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和批评,使科学思想和创见得到肯定、修正或扬弃,由此得到启发和提高,既合作又竞争,共同推动学术发展和进步。 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奔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国家部委和高校的研究所是一个正确明智的选择,因为一个好的实验室有好方向,有好条件,有好团队,远比单纯有一个明师还要好些。,大多数研究生在团队中受到了集体的熏陶,思想认识有很大的提高,认识到从事一项事业,单枪匹马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集体力量,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 在团队中往往更
29、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能进一步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与品位。因而一个宽容、善于合作、富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 也有个别团队精神很差,个别人怀有阴暗的心理,勾心斗角,认为帮助身边的同学,就是给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个别导师对学生留一手,生怕学生把他的东西学了去;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劳动力,为攫取自己的名利服务,这应引以为训。,十一. 要学习科学方法 和遵行科学规范,十一. 要学习科学方法和 遵行科学规范,科学包括科学的理论、事实、方法、精神,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的研究生,必须要对科学规范、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 科学规范是作
30、为科学工作者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方式;科学方法是指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科学精神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怀疑、批判 精神和思想的自由。,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的方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许多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常常是科学方法上获得一定突破的结果。 科学方法,通常是指在建立科学的工作原理的过程中的应该遵循的程序。这个程序往往如下:首先确认了一个问题,收集了尽可能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其次建议了一个解答(即假说),演绎了由此解答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最后用实验对演绎的推论进行了检验,结果是这一假说被接受了、被修正了或
31、被放弃了。,波普尔提出“演绎检验法”(又称试错法、评判法)作为科学方法,它可归纳为如下四个一组的图解表示:Problem 1(问题1)TT(Tentative Theory,尝试性理论) EE(Elimination of Error,排除错误)Problem2(问题2)科学研究过程的这个图解表明,我们可以从某个问题 P 1开始,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历史问题;接着做出尝试性解答(推测的或假设性的解答),然后把它提交按照证据进行批评性讨论(即排除错误),如果可得到确认的话,结果出现新的问题 P 2 。它称为“四段图式”(tetradic schema),构成了波普尔的著名的科学发展(知识增长)的动
32、态模式。,科学精神可归纳为“求真、务实、探索、 创新”八字。 求真是敢于攀登、追求真理;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 务实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 探索是大胆怀疑、不避艰险;探索科学精神的前提, 创新是传承拓新、寻优勇进。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本质。,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自觉学习前辈们创造的科学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等理论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方法,并把它借鉴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实际中来。科学方法能协助你的思考,指导你的研究,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希望研究生们能重视科学方法的锻炼。 科学研究中要遵行学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也有为社会所规定的
33、、大家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套学术(社会)规范形成科学独有的社会精神气质,支配着参加科学的人的行为,形成他的科学良心。,默顿规范: 普遍性:指科学不取决于假说提出者的出身、种族、性别、宗教、阶级、国籍及个人品性; 公有性:指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社会协作的产物; 公正性:指科学不容欺骗行为和谋私利行为; 有条理的怀疑论:指科学不承认教条,科学是批判的、革命的,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性,就像竞技体育中的Fairplay一样。研究生要牢牢记住: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是科学研究的大敌。,此外,还有一系列技术规范必须学习和遵循。其中之一是科技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
34、与发表。它是科学研究最后出成果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无论在写作或是在发表、出版时也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和原则。为了便于科技学术论文的编辑、印刷、检索、交流与使用,科技学术论文的编写具有统一的格式。 论文撰写和出版时,应参照并执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遵行学界既定的规范。希望研究生们不要轻视这个问题,否则,一个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会被认为是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十二. 要力求创新,重视理性 思维、人文素养的培养,十二. 要力求创新,重视理性思维、 人文素养的培养,博士生的任务: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创造知识首先需要创新的意识,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创新的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 我国的传统思维对
35、后人最大的影响就是祖宗的东西不能变,跟着干、别自主、别出错、别越轨,别冒险,等等。这种传统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国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比较注重眼前的、短期的利益,要求工作马上有效,也要求科研立刻收效。而创新是有风险的,社会的整体氛围对创新的要求不强烈,更不愿意冒险。这种氛围有意无意抑制着人们的创造性。,研究生接受这些影响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思想上敬畏前人,在行动上模仿前人,复制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考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 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比较注重眼前的、短期的利益,要求工作马上有效,也要求科研立刻收效。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社会
36、的整体氛围对创新的要求不强烈,更不愿意冒险。这种氛围有意无意抑制着人们的创造性。,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要有一点志气,内心深处要产生一种追求新的东西的欲望,知道追求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并努力去探索。 要在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推崇创新,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破除危惧权威的思想负担,树立自信和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和创造性的工作。 研究生将会逐渐了解到,只有理性地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生发的对前人的评价才能更加客观。,研究生除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外,还要使自己具有高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
37、人文气质。 因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且也取决于组成知识体系的方式;希望研究生们多读一些自然辩证法、形式逻辑、科学哲学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健全自己的思维品质。 大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大学培养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博士、硕士、学士等。,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把人文精神看得比第一流的科学发现还要重要。他说:“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客观真理发现上,人类从佛陀,耶稣这些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对我来说比所有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 这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的涵
38、养,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精神境界上也未必远离禽犊。一个人没有一颗高尚正直的心灵,也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只能成为更具杀伤力的“害群之马”。,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初期,科技教育界弥漫的思想活跃、使命感强烈
39、、不求名利的气氛,今天有所失落。目前科技教育界存在令人不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风气,学术腐败、剽窃、作弊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并不少见,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要消灭或克服这些现象,不仅需要法制上的规范,还要靠道德和良心,要有起码的荣辱之分。,科学研究和教育作为人类最为卓越的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人们敬重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因为他们是科教兴国的支柱,社会的栋梁。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社会的模范和榜样,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公众的期盼。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语言非常朴实,没有空洞的说教,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对中国科技教育界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完全适用
40、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的教育应以人为本。研究生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的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敏锐的审美能力的人。,结束语,结束语,办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植将才或者是拔尖人才。 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国家未来的将才究竟要具备哪些品质(能力)呢?依我看来,作为科技将才,从思想层面上说,他(她)应该是一个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热爱祖国,愿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效力和献身; 有充分的自信心,有强烈的探求真理的欲望与好奇心; 有明确的自觉性与坚定的意志,不怕挫折,勇敢前进。,从学术层面
41、上说,他(她)应该具备: 丰富的知识和才能, 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缜密而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出问题、确定选题的能力,软硬件实现的经验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战略性分析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并具有批评、判断、提出、阐述、证明假说(假设、方案)的能力 科技学术论文(中、英文)的写作技巧与能力。,12条忠告和建议,献给研究生同学们,这也是对你们的希望和要求。 这12条归纳一下:一有志向、二重学问、三求明师、四要热情、五要多思、六要精读、七要诚实、八要怀疑、九莫浮躁,十靠团队、十一方法、十二创新。 做人:志向,求学问,与老师、同学、团队的 关
42、系,人文素养,对待权威。 做学问:态度:热情,诚实,潜心学术,自信心与怀疑精神方法:读书与思考,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学术规范,归结起来:做人中学做学问,做学问中学做人。 这12条哪几条更为重要些。以吾之见,未来的将才、博士研究生在为学方面需要锻炼自己三种最不可缺之德性:即志向、激情、怀疑精神。此12条以此三条为本。 讲得通俗一些:我为什么读研究生?我抱什么态度进行学习?我以什么思想来从事科学研究?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想通了,就会在自己心中怀有一个崇高的目标,满怀热情面对科学问题,有自信、有胆气,敢于提出怀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诚然,为人和为学是一辈子的事,并不是在研究生阶段短短几年都能
43、做的都很好。愿大家一起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有很大的提高,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追求卓越,传承拓新,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我寄大希望于青年研究生们。,治学六字,治学之道,有六字要诀:“志、勤、识、恒、法、创”。有志则有为, 志向远大,断不甘为中下流,以献身科学、科教兴国为己任;有勤则有才,业精于勤荒于嬉,“天才出自勤奋”,不能有一日之懈惰;有识则有求,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虚心求实,力戒骄傲自满;,治学六字,有恒则有成,坚韧不拔,认定方向,严苛律己,不半途而废,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法则有能,讲究科学方法,兼容并蓄,发幽阐微,方有能力做大学问;有创则有新,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想别人想不到的,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此六字赠研究生同学们,与同学们共勉。,谢谢大家!,祝各位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与学习征途中取得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