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课 蜡烛课型:自读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灼烧( )腋下( ) 舀出( ) 灯芯( ) 拂( )晓 匍匐(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
2、近旁。(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4.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的作者( )是( )(国名)作家。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代表作有 、 等。写作背景: 活动展示:活动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活动三:展示交流1.学生分组展示、全班交流展示。以课本剧为例:A.先在小组内,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老妇人如何发现烈士的尸体、如何掩埋烈士的尸体、如何悼念烈士的。学生通过的语言、动作、等的表演理解内容。B.全班交流表演。(通过小组推选,在班内表演)2.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内
3、心世界。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知道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其作用?那么,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在你的眼里她是个怎样的人?3.除了对老妇人的动作反复描写外,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5.试分析老妇人的性格特点。活动四:拓展延伸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道的诗句和歌曲及其寓意。达标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德国人的炮还在
4、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1.简答: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